西安工业提升门厂家维修
其实西安工业提升门厂家维修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强大的工业对中国究竟有多重要,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西安工业提升门厂家维修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以下摘自《完整的工业体系对中国究竟有多重要》
作者:陈经
一、完整的工业体系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外竞争力和国防军事力量。
在对外贸易竞争中,更完善的工业体系能够减少工业配套生产成本,有利于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加强国内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很多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等从国外进口比国内生产更有优势,所以保持一个完全100%的工业显的没有必要,反而会加重产品的成本。这就是除中国外其它国家工业体系并不绝对完整的原因。
一个100%的工业体系,其最大价值体现在战争中,能够自主生产一切战争产品而不会被外国卡脖子。在小国和大国的战争中,大国完全可以以少数尖端的产品就消灭小国,但是在大国之间的战争,尖端技术的差距还没大到一方完全无力反抗,所以在这种时候,能否大批量快速的生产中端武器,比慢慢生产少数昂贵的高端武器更有现实意义,例子可参见德国和苏联的坦克大战。
从二战结束以来,世界就是白人占统治地位,垄断全球最大数量的资源和利润,中国在这个国际体系中,就是一个异类。***有一句话“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退让求和平,则和平亡”。中国不但先后和美苏两个发生过军事冲突乃至战争,甚至遇到苏美两国制定共同瓜分中国的情况,所以亡国的危险时刻勒在中国的脖子上,一个绝对完整,不求外人的工业体系,就成了中国最现实的选择。
当然,到现在,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对中国的价值还是很大的,对中国的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就算是各种被人诟病的高精尖产品,中国的技术能力很多也是排在全世界前几名。落后与先进,要看跟谁比,更别说中国技术追赶,并购的速度那么快。
为什么完整工业体系对一个国家如此重要。这是因为,如果工业体系对外依赖,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个经济体系在冲突中,就有可能受到严重的损害。
不要看中国很多东西仍然需要进口(比如芯片),如果真的被切断了供给,中国仍然可以生产低端芯片可供使用,尽管良率比较低、功耗高、速度慢,但是支撑工业体系还是够的。
所以,完整工业体系在国家安全方面的意义非常显著。无论哪个国家想要威胁该国,他们都没有能力通过贸易禁运就打垮该国的经济体系。这使得一个国家在国际冲突中占据了有利地位。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由于一国产业比较齐全,外国投资时,很容易就能从本地找到生产厂家,大大降低了产品生产的成本(从外国进口零件不但需要支付运费,往往还要支付关税)。这使得中国即便劳动力成本已经明显高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大量的产业还是不得不留在中国(当然,完善的基础设施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因此,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但对国家安全有好处,还对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助益。
二、世界上现在具备完整工业体系的,恐怕只有中国、美国、欧盟,俄罗斯比较勉强。日本算半个,受自然资源限制比较严重。其中美国和欧盟最强,基本上各个领域都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在基础材料、精密仪器、电子等方面水平虽然堪用,但确实较差。俄罗斯退化较严重。
美国很多东西不生产,并不是它不能生产。只是生产无利可图。具体的技术,它仍然是有的。必要时刻,美国依然能够恢复相关的生产能力。
特别是“巴统”的存在,八十年代末开始武器禁运。北航买不到正版的adobe,美国前些日子禁止了英特尔向中国出口XEON处理器。呵呵,自由市场下居然有禁运。(坐观君[ID:china_2049]插播:同学们知道“巴统”是啥吗?我来给你解释一下。巴统是巴黎统筹委员会的简称,正式名字是“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是1949年1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秘密成立的,因其总部设在巴黎,通常被称为“巴黎统筹委员会”。宗旨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列入禁运清单的有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等三大类上万种产品。1994年4月1日,巴统正式宣告解散。然而,它所制定的禁运物品列表后来被瓦森纳协定所继承,延续至今。)
制造业。据说某五轴出来后,外国的产品价格直接腰斩。而且,国产五轴据说还各种糙。
但这东西差100年,那是别人吃肉你喝西北风。差60年是别人吃肉你喝剩汤。差10年,你还是喝汤,但人家也只能跟着喝汤了。
这东西急不来,就耗着吧。要做好继续亏本几十年的决心。看的不是自己的产品赚多少,而是进口产品价格能不能腰斩再腰斩。
再举通信行业的,来说说交换**。15年前,一块板20万。10年前,10万。这是正常的技术进步。但请注意,并不是用到的科技多NB。都是成熟了十几年的技术。但人家技术垄断,就可以5年才减少一半的价格。
不过最坑的是导流板,就一个铁板,用来填补空槽位,引导气流,控制设备温度的。35美金一块。1斤重。还不是不锈钢。。。。多年不降价。你能说这是技术好么?但人家垄断交换机技术,别的牌子人家不认,你敢自己装,人家整台机器不保修了。
10年前国产交换机开始有中高端产品了。BUG超多。但是价格低,所以自一些小城市开始用。用了3年,稳定一些了,故障率是欧美产品的1半了。这个结果一出来,进**换机价格就开始了跳水过程了。
10万的板子,5年后1万,再5年。。。很多欧美厂已经倒闭不见了。。。。
至于那块35美金的铁板?免费送。后来明确说,其实没有铁板也没事,就别配了……
这就是现实。重要的不是自己的产品是否精致。而是自己的能力能不能让老外老老实实降价。
后进者是很悲哀的,只能隐忍着。所谓的双赢。其实是美丽的谎言。
一开始是落后的没能力,人家说一万就一万。后来落后者有一些能力了。人家说我让利5000吧,你的产品别出来抢市场了。。。。嗯,双赢。。。。
以前我们的国家产业水平较低。水泥厂的磨机用减速机,当年国外的减速机卖1000万一台,国内减速机还开发不出来稳定的产品。等到国产化之后,国外的大型减速机已经基本退出国内市场。因为国产可能只要三百万。同样的整个体系的各种设备价格都降下来了。然后才有了国内水泥产业的大发展,然后到了今天水泥价格已经快降成了白菜价。再然后水泥行业大发展才有了中材国际这个全球最大的水泥工程总包商的技术积累,造就了今天中材国际的海外总包业务占了自己百分之八十的业务。再反过来造就了非洲,东南亚水泥行业大发展。你能想象五年前非洲没有几个水泥厂,只有水泥进口商的时代么?所以,听别人说中国是发达国家粉碎机,我听了很爽。欧洲人的生活不是凭空出来了,当中国人不能造东西的时候,他们能把五块钱的东西卖成五十块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一辈子工作,其中百分之八十是交给了欧美国家养着他们可以休闲度假。可以让他们长着一张没被欺负的脸。
还是减速机行业的。看看欧美国家如何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的。2005年西门子并购了一家公司,对于巨头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12亿欧元的收购案,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却深刻影响了世界减速机行业的格局。被收购的公司叫弗兰德,是减速机行业的第一把交椅。被西门子收购后西门子填补了自己在这块的空白。但是对于与西门子在众多领域有广泛竞争的GE来说却是个很可怕的事情。尤其是在风电领域,风电主机的关键部位就是减速机,而之前GE主要是跟弗兰德买,而GE和西门子在这个领域是最直接的对手。这两家一个是美国巨头,一个是德国巨头,弗兰德也是德国公司。就算不合作无间也不至于影响GE和弗兰德的合作吧,故事的结尾应该是大家一起走向幸福的生活才对。只是那是故事。GE最直接的反应是在中国找了一家企业合作,断掉了与弗兰德的合作因为他们怕西门子在关键时候卡自己的脖子,于是培养了一家中国企业,短短几年让这家企业从产值从十几亿变成百亿级别,风电主机出货量全球第一。国际巨头都知道被人卡脖子要不得,我就在想,中国这么多产业被中国人攻陷后发现原来老外赚了这么多钱,这种例子举不胜举的情况下,很多人还是以一种纯真的眼光看待老外,该说傻呢还是天真呢?
三、你以为制造业,是你有钱就能买来的?是你想买就能买来的?
我想说的是,一种仪器,如果国产没有,那么国外产品会以翻一番的价格卖给你。唯有真正有竞争力的国产产品生产出来,他们的价格才会不约而同地大幅下降。
无法工业化就意味着需要在国际市场上高价采购,随时面临技术封锁和禁止出口。无法工业化就意味着国内庞大的采购需求最后仅仅养肥了一批买办,而我国工科学生只有顶尖的一批人能够加入国际高精尖企业拿高薪,其他人只能苦逼兮兮的去加入代工厂。
举大家熟知的行业举例,并进行粗浅的讨论。
1、集成电路行业国产化。
无论精密机床、数控机床等基础工业,还是导弹、雷达、舰艇、航空航天等尖端产业,都需要集成电路作为核心。在上世纪80年代初,8086的芯片都需要进口,那个时候全国才有多少外汇?靠出口纺织品工艺品出口家具之类换回来的外汇,再花高价从国际市场上购买8086/8088这种成本微乎其微的芯片,而且高端芯片动辄遭到“巴统”的封锁,这种酸爽,简直让人忍无可忍。
中科院微电子所、清华微电子所、复旦微电子所等一批微电子所的主要工作,就是应对很多国家对中国微电子行业主流制造技术实施的技术封锁,那一阶段,微电子所的主要工作是开发集成电路的生产工艺。简而言之,当某微电子所做出了0.6um的集成电路生产工艺后,我们就会展示给美帝和巴统一个信息:我国已经掌握这项技术,贵国如果继续封锁0.6um工艺的芯片出口我国,或者卖高价给我国,那么鄙国将用五年时间自行开发并生产,不再进口贵国芯片。于是美帝的行业协会就会游说国会批准开放此项产品的对华出口。
现在中国仍然在进口大量的芯片,但是一方面,中端及以下芯片绝对能够国产,只进口高端芯片。
给大家讲个故事,我们做模拟集成电路和射频电路的时候,如果想借鉴国外某些重要芯片的话怎么办呢?我们会先打磨掉封装,然后拆出芯片;用蚀刻的方式一层层的脱掉芯片上层的覆层,然后照相,人工扒版图,分析出电路,用Spectrum仿真工具进行仿真,Ohyeah!鄙国的学习、理解、消化能力笑傲全球。
就靠这样的野蛮生长的手段,从90年前后开始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行业先以掌握先进制造工艺为目标进行尖端研发,获得新型芯片的进口权;然后通过多个渠道寻求世界先进的芯片代工厂落户中国,遂有了台湾人张汝京2000年开始在北京亦庄搞了中芯国际(SMIC),04年开始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各大高校每年至少培养2000名以上的工程师输送到IC行业。07年时候西安那边的英飞凌、奇梦达等IC企业也发展得红红火火。
不知道09年金融危机时候,有没有哪家公司收购了国际上的IC行业核心技术,但我知道的是到2014年,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了25年后,北方微电子公司自主研发的12英寸28纳米等离子硅刻蚀机全面通过中芯国际(SMIC)生产线全流程工艺验证,并获得订单。这***就是零的突破!
2、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
跟上国际社会发展的脚步非常困难,中国不能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在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上更不能长期受制于人。中国无法从国外买来一个现代化。(除非13亿人民加班加点种地纺织搞代加工来支撑5千万上等人的现代化生活)
轨道交通领域就是一个标准例子。记得到2010年,发改委一共批了25+10共35个城市50条地铁线路的建设,每条地铁的成本大约为200亿,其中机电设备(机车、轨道、盾构机、接触网、屏蔽门、自动售检票等等)至少80亿,50条线就是4000亿。只有形成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体系,才能有效降低地铁造价。
如果购买全进口设备,机电设备成本至少要上浮50%,而花了这么多钱,有哪些人得到好处呢?国际产品生产商啊!他们的毛利至少在50%以上,所以产品生产商的工程师才能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5个小时,一年有一个多月假期,到中国都是商务舱+五星酒店。产品代理商花了5%的商业成本拿走8%左右的利润,增值税17%(地铁建设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增值税就是左手倒右手),进口退税,清关报关什么的,代理商做了4000亿的生意,只留下300亿的利润,仅仅直接创造了3000人左右的就业岗位。
如果实现国产化,4000亿的工业销售额额会养活多少人?反正华为2013年有2390亿元销售额,有15万员工(华为的员工工资还很高),为华为做外包或者下包的配套企业也不计其数;4000亿的机电设备采购直接创造40万人以上的工作岗位,我认为是比较保守的。
40万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又能带动多大的餐饮娱乐家电汽车住房市场?
所以,工业界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在关键技术和设备上实现国产化,才是真正共同富裕的方法。否则只有一小撮人富裕起来。
随便讲个AFC(自动售检票系统)国产化的故事。主角是上海华虹。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的AFC全部从美国CUBIC公司的产品,于1998年9月完成1号线调试。1999年3月运营。但是全部进口的缺点有造价昂贵、运营费用高、关键技术保密导致系统维护和升级困难、备品备件不足、资深维保人员要从美国飞过来,而且工时费从美国出发时开始计算。于是在3号线招标时候,政府就要求国外供应商提供国产化措施,遂由上海华虹和西班牙INDRA公司联合体中标,在实施中逐步实现应用软件本地化,维修零部件的国产化。
其实这个时候上海华虹的水平还有限,但是架不住政府扶持——政府认为上海华虹初步具备了独立设计和制造的能力,于是在2001年末1号线北延线的AFC招标中,上海华虹用6000万的价格干掉了CUBIC公司,并且实打实的在2004年把活干完了,而且培养了一票人,被高新现代、上海邮通、上海华腾之类的单位再高薪一挖——到2008年时,国内AFC行业就基本没外国公司什么事了。
一条线一个亿的合同额,50条线就被上海华腾、上海华虹、南京熊猫、高新现代、北大方正、浙大网新这些单位给瓜分了大头。
而且这个时候,上海华虹还跟复旦微电子(你看我第一个说的就是微电子嘛!)合作,可以整系统的提供国产化产品,还带动了微电子行业的发展。
这个故事厉害的地方在于,从引进技术到踢开老外,只用了8年不到的时间,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从业人员。
3、石油化工领域设备国产化
前面两个例子的规模都不算大,真正大头的在这里呢!
请问:一个百万人口地区的基本生产需要哪些工业?
回答:小煤矿、小钢铁厂、小机械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小发电厂、小纺织厂、小印刷厂、小食品厂。
其实是1970年国家制订第四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所提出来的一个方案,具体内容是由中央财政拨出80亿元的专项资金,扶持各省区发展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和小机械厂等五类工业项目。
当时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对外实际签订的项目共26个,其中投资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有辽阳石油化纤总厂(29亿人民币)、武钢的一米七轧机(27.6亿人民币)、大庆化肥厂(日元贷款,汇率调整,投资增加到26.7亿人民币)、上海石油化工总厂(20亿人民币)、天津石油化纤厂(13.5亿人民币)
注意啊,这是1970年的116.5亿,那时的官方汇率是人民币兑美元是2.46哦!47亿美元哦!!!1970年外汇储备花得只剩2000万美元,直到1975年才有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另外,1979年中国货币供应量为26亿元,GDP为272亿美元(数字均来自网络,请有识之士打脸)
中国那点外汇,拿来引进乙烯化肥装置都不够,还想要买什么电视机?
20世纪70年代引进的13套大型化肥装置一览表:
1、齐鲁第二化肥厂1974年4月开工,1976年7月建成,投资26303万元;
2、四川化工厂1974年5月开工,1976年12月建成,投资16012万元;
3、泸州天然气化工厂1974年4月开工,1977年3月建成,投资20642万元;
4、大庆化肥厂1974年5月开工,1977年6月建成,投资267447万元;
5、沧州化肥厂1973年7月开工,1977年12月建成,投资24312万元;
6、辽河化肥厂1974年6月开工,1977年12月建成,投资34342万元;
7、云南天然气化工厂1975年1月开工,1977年12月建成,投资18759万元。
8、栖霞山化肥厂1974年9月开工,1978年10月建成,投资32128万元;
9、安庆化肥厂1974年3月开工,1978年12月建成,投资40526万元;
10、赤水河天然气化肥厂1976年1月开工,1978年12月建成,投资17185万元;
11、洞庭氮肥厂1974年4月开工,1979年7月建成,投资31329万元;
12、湖北化肥厂1974年10月开工,1979年8月建成,投资29875万元;
13、广州化肥厂1974年12月开工,1982年10月建成,投资50739万元;
以上13套装置中,除洞氮、安庆、枝江三套装置以石脑油为原料外,其余均以天然气为原料。
以天然气为原料的10套装置主要的技术进口国为美国和荷兰,合成氨装置采用美国凯洛格生产工艺,尿素装置采用荷兰斯塔米卡邦二氧化碳汽提生产工艺。部分企业采用了日本东洋工程公司的合成氨/尿素工艺。
一亩地一年要用10公斤化肥,引进了390万吨化肥生产设备,约能满足2.6亿人的化肥需求。
大家就是靠着当年的引进装备加技术,抽调人力进行攻关,如11万吨乙烯设备攻关,30万吨乙烯设备攻关,大化肥攻关等等,靠着当年那帮善于借鉴、学习、研究的前辈的努力,一口一口的啃下来石油化工装置的生产线,直接或间接地解决了吃饭的问题。
别不当回事,没有这些基础工业体系,光一台低精度的精密车床就能要你300万,高端的还禁运,更别提搞什么螺旋桨、潜艇、大飞机了。到老百姓这里,就一辈子跟绿皮车打交道吧。
第一个,液晶面板行业。
2004年,我在某国企当15inch面板的产品经理。当时我才是研究生毕业刚工作不到两年的愣头青。整个团队花了3个月做设计,一个月做mask定材料,2个月试做,正式投产前我们的预估成本是每片220美金。这时候市场价格260美金。6个月后我们大概有了全球25%的15inch市场份额,这时候市场价是可怕的160美元,我们的成本是180美元,亏的姥姥家都不认识。
咱可以去看看BOE的财报,嗯基本上三年盈利一次呵呵。按市场经济的说法,这种企业应该关门?但是你算一下,大致的关系在2005年,中国面板行业每亏损1块钱,中国的液晶显示器和电视机企业就会成本下降20块钱。这就是国产化的力量。
感谢BOE、tianma、SVA、TCL这些年的努力和付出,没有面板业国家的巨大投入,就没有国产电视机行业的成功。中国政府在液晶面板行业的投入大约是1000亿,而2014年中国液晶电视产量1.4亿台,多少年的投入几个月电视机行业就赚回来了。
第二个例子是新能源。
2010年,我们和所有的气体国际巨头,包括linde,AL,AP,都是世界五百强级别的公司谈一种烷烃类气体的供应。他们的报价很接近,45000一公斤,即使我们知道他们背后的供应商成本在25000以下。然后我们努力培养了福建的一个国内供应商,成本高一些,28000的水平吧,我们用31000的价格买。然后不到一年,这些五百强又来找我们了,说27000卖给你们。那按某些自由市场经济信徒的观点,我们应该抛弃国内厂家,和国外大企业合作?鬼才这么干。我们很清楚等国内这家死了,这些国外大鳄会毫不犹豫的涨价到40000以上的。顺便提一句,和我们谈判的,都是这些国际大公司中国子公司的中国籍买办。
再举一个例子,2013年,我们收购了一家美国公司,这家公司债务缠身,假如中国土豪不出手,绝对死的透透的。即使这样,这笔收购受到了美帝议会的反垄断调查,收购拖延了三个月。而所谓的反垄断,过程中美帝议员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垄断,而是我们企业和中国政府的关系,以及由此导致的技术军事应用。
这家公司的生产技术需要使用0.5毫米厚的卷绕式钢板,当我们国产化之后希望在中国生产时,美国和日本的供应商都表示不能对中国出口,因为根据巴统规定,这是战略物资对中国禁运。而在我们和宝钢达成一致由宝钢开始生产这种钢板样品6个月后,美帝果断取消了这种钢板对中国的禁运。
所以为什么要工业化国产化?因为这个世界从过来不是自由市场经济,仍然是典型的丛林法则。任何时候,只有你能造的出来,别人才和你谈自由市场。当你造不出来,面对的或者是高价倾销,或者是彻底禁运。
当然,假如我们的目标不是工业化,仅仅是发展发展服务业,目标是人力和原材料输出国外加高级产品倾销地,那国产化什么的确实没什么必要。
------------------------第四、五章请见附件。
汽车制造行业科技水平大面积、大幅度的提高,给汽车修理行业提出了一个既严峻又现实的问题以汽修行业现有的整体维修水平和技术手段,究竟还能生存多久?而制约汽修业发展的瓶颈,主要就是先进的维修检测设备和使用这些设备的人。
凭着传统的经验和方式,我国的汽修行业已经惨淡经营了好长时间了,虽然吃不好也吃不饱,但总还是不至于饿死。但现在不行了,汽车高新科技的普及,要求维修业的技术水平必须提升,否则,即使有饭菜送到嘴边,也难以咽下肚去。比如说,现在市场销售的轿车,都是电喷的。电喷系统出现故障,没有解码器就根本无法判断故障所在,也就更谈不上实施正确维修了。
面对如此局面,维修业大大小小的老板们在寻找自身问题的同时,也开始对汽保检测设备挑起了“骨头“。有一位汽修厂的老板对记者讲,我们也知道,要想生存,就必须有一个大投入来改变维修检测手段。但国外的汽车检测设备我们连想也不敢想,一是不适合我们的汽车修理厂用,也没人会用;二是价格偏高,我们根本买不起。可是,现在国产的汽车检测设备,也出现了同样的毛病,让我们望而生畏。在国内颇有名气的一家汽车检测设备制造企业的老总也对记者讲过,现在国产检测设备制造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产品技术水平的高低,而是产品的本土化和性能价格比的问题,我们必须走出市场的误区。
那么,我国的汽保行业该如何满足汽修市场的变化呢。在我国加入WTO后的日子里,这个问题对汽修和汽保这两个关联度十分紧密的行业来说,尤为突出。日前,来自全国汽保汽修行业的业内人士会聚京城,召开了北京汽车后市场科技交流研讨会,对汽保行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全国汽保协会负责人介绍,我国加入WTO,汽保设备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我国的汽保企业现在虽然已经能够开发和生产具有一定水平的检测诊断设备和维修设备,也基本上满足了国内目前近30万家汽车维修企业和上千条汽车检测线的设备需要,但是从总体来看,从国外现有的汽保技术水平来看,我国的汽车检测诊断设备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生产的汽车检测与维修设备技术水平的主要差距有:产品可靠性差,寿命短,性能不够稳定,故障多;自动化水平低,有些设备至今还采用手工操作,操作费力;品种不全,更新慢,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率低。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的汽车维修检测设备厂家,普遍缺乏质量意识、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重产量,轻质量;重销售,轻服务;重生产,轻管理。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已经对维修检测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厂商的销售人员和技术人员不仅要熟悉产品的开发、研制和销售,而且必须懂得汽车和汽车维修检测技术。此外,必须强化有关人员的服务意识,为产品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在这一方面,我们目前还无法与国外设备厂商抗衡。
从产品价格方面来看,我国汽保设备由于原材料丰富、劳动力低廉、产品成本低等特点,价格较有竞争力。但由于我国的汽车保修设备在质量、工艺、性能等方面的差距,使得产品性能价格比远低于国外产品。随着入世后进口关税的大幅度降低,国外汽保设备的价格将显出优势。加上一些国外厂商直接投资办厂,生产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这一切将对我国的汽保设备行业带来负面影响。
汽保业界人士一致认为,尽管入世会对国内汽保行业带来很大影响,但只要我们能积极面对机遇,沉着应对挑战,仍然大有可为。我国现有汽修企业近30万家,其中有近80%从事专项修理。据市场预测,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汽车维修企业今后每年将会以10%-15%的速度递增,各种类型的汽车安全检测站也将在各地陆续建立,预计到2010年约建成2500个。若按每条检测线配备20台设备计算,仅用在汽车检测线上的检测仪器,2010年就可达到50000台,再加上全国几十万家汽车维修企业的需求量,其数字是可观的。
汽保行业相对乐观的分析,并未得到汽修行业的全面认同。汽修企业提出,汽保业出现的产品误区,严重制约和延缓了现阶段汽修业的发展。发展汽车维修检测设备,必须针对现有的市场条件,满足市场的多数需求。我们不反对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但如果离国内市场现实太远了,两个行业都会难以生存。他们认为,汽保业应该正视汽修业的现实,那就是一缺资金,二缺人才,而国内市场体现高科技水平的在用车辆终归还是少数,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傻瓜“型的、普及型的检测设备,要物美价廉,要实用有效,还要使用方便,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性能价格比。这就为汽保行业提出了一个产品开发的新课题,虽然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维修检测设备目前还不可能太“傻“,但“傻瓜“计算机已经出现,这个问题应该是不难解决的,决定其市场前景的关键门槛儿还是价格。现在看起来,这个门槛儿对“傻瓜“的制造者和使用者来说,还是很高的。
SKF公司概述---艾孚瑞机械传动设备有限公司
SKF的全称是“Svenska Kullager-Fabriken”中文音译名称为“斯凯孚”;
公司总部所在地:瑞典哥德堡;
SKF集团总部设立于瑞典哥特堡,是轴承科技与制造的领导者。 Sven Wingquist在1905年发明了双列自动对心滚珠轴承,随即于1907年创立Svenska Kullargerfabriken瑞典滚珠轴承制造公司,简称SKF。公司之业务即以这种机械工程史上划时代的发明为起点而蒸蒸日上。时至今年已届满一百周年,SKF仍秉持既定宗旨,不断发展,服务世界。 SKF执世界滚动轴承业之牛耳,经营的触角已遍及全球,业务遍及世界130个国家,每年生产五亿多个轴承,销售网遍布全球。目前拥有200家分公司、80家制造厂、41000位员工和8000家代理商和经销商。 SKF亦生产及销售轴承钢及其他高品质特殊钢。此外,SKF集团亦持续致力于轴承工业的研究与发展,平均每两天就有一项新的专利问世。 SKF集团也是第一家通过ISO14001环保认证的轴承公司,此项认证涵盖17个国家共60多个制造单位。
1989年元月31日投审会通过SKF集团旗下的台湾子公司—斯凯孚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资案,同年2月18日取得营利事业登记证,随即在台北、台中和高雄设立分公司以及成立位在三重的中心仓库,负责货物配销。本公司销售系统整合于总部设计、规划之电脑系统中,以提供迅速、正确之服务。我们在台湾销售由SKF原厂所生产之轴承、油封及相关产品,提供客户全面满意的产品与服务为目标。
SKF斯凯孚公司多年来深耕本地市场,营业规模稳定成长,提供客户全方位的服务。由于SKF对于产品品质及服务水准之要求,使我们成为轴承界的领导者,其最终目标为透过品质系统运作,不断提升与进步,以永续保持市场领袖的地位,并提供客户无忧运转的服务系统。
我们主要客户群来自钢铁业、造纸、水泥、塑胶及各类OEM之制造厂商。此外,SKF台湾亦提供下列各项技术予客户:技术咨询与轴承选择、轴承维修、轴承配组/加工、技术训练。对于公司未来展望,将由原本轴承供应商,转变成结合直线滑轨、油封、润滑油品及远端侦测、系统维护等多元化公司,并已陆续为国内多家业者,成功设计开发各式轴心,从设计开发、制造组装到运转量测或维修设备,都能为客户提供完整服务。
此外,为了创造客户的价值及提供台湾市场客户的服务水准并树立轴承服务的典范,近年并与欧美同步成立可靠度系统部,更整合软硬体与资料库之工厂保养核心经验,施行全系列的服务,更是让客户机械运转高枕无忧。将其训练有素的技术服务群分配在北中南,提供轴承的应用工程知识与技术讲习,带给客户最先进的轴承选用软体、装拆保养工具、监测设备与技术咨询、线上动平衡、雷射对心,乃至于降低全厂设备停机损失的整厂维护解决对策。并且利用全球性的电脑网路技术,迅速有效的提供客户全方位的服务,这些都是我们继续维持业界服务第一、品质第一的保证。
成立时间:1907年;创始人:斯文•温奎斯特Sven Wingquist;
生产企业:105家;员工人数:约38,748人;公司数量:约150家;
2007年全年净销售额为585.59亿瑞典克朗;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EO:汤母•强斯顿Tom Johnstone
斯凯孚轴承早在1912年就进入了中国,现在有多家SKF中国授权经销商、代理商和分销商。
SKF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
世界最大的轴承生产商;SKF轴承产量占全球同类产品总产量的20%。
SKF产品介绍
SKF所提供的标准产品有各类轴承二万余种。SKF集团除了滚动轴承之外,也制造直线轴承、滑动轴承、轴承箱、球及滚子丝杠、纺织机械部件、保持圈、机床及各种精密机械部件。在上述领域内获得广泛之经验,因而拥有发展、制造及应用各种先进工程产品不可或缺的知识与专长。小者如仅重0.003克的微型轴承,大至每件三十四吨重的巨型轴承。此外,SKF也提供一系列的轴承维修工具、油脂及轴承监测仪器(SKF轴承加热器、拉拔器等),务求令轴承用户获得更高效益,达到无忧运转。
SKF轴承特色产品Explorer探索者系列轴承,该系列轴承比目前市面上任何品牌的轴承性能更佳、寿命更长,在设计、使用方面表现过人,是荷兰SKF工程与研究中心众多顶级科学家和工程师团队经过多年精心钻研的成果,SKF探索者轴承可由轴承的外圈侧面刻有“EXPLORER”字样和包装盒上的“EXPLORER”标志来识别,但产品号不变。亚瑞公司向您强烈推荐EXPLORER探索者系列轴承。
SKF的起源、简介、SKF中国
(1)SKF的起源:1905年,年轻的瑞典纺织技师温奎斯特(Sven Wingquist)由于受到纺织机械上轴承损坏频繁的困扰,发明了自动调心双列球轴承,将当时的轴承科技带入新纪元,SKF随即于1907年创立。
(2)SKF简介: SKF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滚动轴承和密封件供应商,其业务范围包括轴承制造和密封件生产以及轴承相关工具的推广,为客户提供各种解决方案和服务。SKF的业务分为五大部门:工业部、汽车部、电机电器部、服务部、航天和钢铁部。每个业务部门都为全球市场提供服务,重点放在和自身业务相关的客户及行业。SKF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产品质量、技术研制和市场开发,在荷兰有我们SKF专门研究机构,集团投入巨大力量进行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 SKF每年投入 17%的销售额用于研究和发展,不断取得各种发明与创造,平均每天都有2-3项新的发明与专利产生,在轴承技术领域开创新标准,向轴承市场推出新产品。SKF集团的主要实力包括技术支持、设备维护服务、设备状况监测以及技术培训。SKF是一家全球跨国企业,属下有100多家制造工厂,分设在世界各地。 SKF在全球有40,000多名员工,8,000个办事机构,在130多个国家设有自己的经销机构,并获得全球15000多家经销商和代理商的支持。优质的产品、完善的全球物流系统、良好的售后服务系统,使SKF这个跨国公司已成为世界轴承领域的品牌。
(3)SKF在中国: SKF集团创立于1907年,在滚动轴承和密封件业务领域是全球领先的产品、客户解决方案与服务的供应商,凭借其100多年来在轴承和轴承单元、密封件、润滑系统、机电一体化和服务等五大平台的经验和专业技能,SKF已发展成为一家知识型公司。
SKF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1916年,SKF在上海成立了首家销售公司。现在,SKF在中国共有9家生产单位,多家销售公司和服务单位贴近客户,为其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SKF在中国共有3000多名员工。此外还有100多家授权经销商,他们成为SKF优质服务的延伸。 SKF在中国的业务总部位于上海。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高速增长,SKF正积极寻求发展在中国业务的一切可能,以便进一步建立生产基地并扩展中国市场。
SKF在中国早期的雇员
SKF在中国早期的轴承展
SKF在中国大事记
1912在上海设立首家SKF代理商
1916在上海设立首家SKF销售子公司
1951 SKF迁出中国
1986 SKF在上海设立首家寄售站
1988 SKF中国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
1989设立SKF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办事处
1991在无锡设立首家经销商
1992设立SKF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及广州办事处
1993设立SKF中国有限公司沈阳办事处
1994设立斯凯孚上海世盟纺织零部件有限公司
1994在上海成立斯凯孚汽车轴承有限公司
1995设立SKF中国有限公司成都办事处
1996设立北京南口斯凯孚铁路轴承有限公司
1997 SKF中国有限公司沈阳办事处搬迁到大连
1997设立斯凯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控股公司)
1997安徽希尔密封件有限公司成立
1997收购瓦房店股份有限公司19.7%的股权,成为其战略投资者
1998大连斯凯孚瓦轴轴承有限公司
1998设立SKF中国有限公司南京办事处
1998设立SKF中国有限公司西安办事处
1999斯凯孚上海世盟纺织零部件有限公司清算解散
2001设立斯凯孚(上海)轴承有限公司
2001斯凯孚轴承(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2003安徽希尔密封件有限公司从宁国迁至芜湖
2004斯凯孚轴承(上海)贸易有限公司更名为斯凯孚可靠性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2004设立SKF中国有限公司武汉办事处
2004 AB SKF收购了亚洲战略投资有限公司的股权,安徽希尔密封件有限公司从合资公司转换成为独资公司
2004设立斯凯孚(上海)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2005设立斯凯孚(大连)轴承与精密技术产品有限公司
2005设立斯凯孚(中国)销售有限公司
2005设立SKF中国有限公司沈阳办事处
2005设立SKF中国有限公司重庆办事处
2005安徽希尔密封件有限公司更名为斯凯孚密封系统(芜湖)有限公司
2005 AB SKF收购了总部位于台湾的加维股份有限公司,其在中国的平湖和东莞分别设有生产基地
2006设立SKF中国有限公司青岛办事处
2006设立斯凯孚精密机械(上海)有限公司
2006在浙江平湖成立SKF学院上海分校
2006在上海设立斯凯孚(上海)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2007设立SKF中国有限公司太原办事处、天津办事处、宁波办事处、乌鲁木齐代表处、郑州代表处、长沙办事处、包头办事处
2008设立斯凯孚(上海)工业服务有限公司
2008设立SKF中国有限公司哈尔滨代表处,昆明办事处
2008设立SKF(上海)工业解决方案工厂
2008设立斯凯孚(上海)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保税库及强大的现货供应能力
为了给广大用户提供快捷的服务,我公司保税库中备置了系列齐全的通用轴承库存和针对特定用户的专用库存达1800余品种,包括深沟球轴承、圆柱滚子轴承、球面滚子轴承,圆锥滚子轴承、角接触球轴承、推力轴承、自调心球轴承、滚针轴承、直线轴承、导轨轴承、关节轴承、最新产品CARB轴承“探索者”系列轴承、轴承座轴承专用润滑脂、拆卸、安装及状态监测工具(测温、测速、测振仪器等)等,务求做到以货待客,提供现货轴承,确保各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得到轴承供应。我们对客户的交货承诺是按期交货。
库存管理能力
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为顺应客户企业不断追求效益及资金的合理运用,压缩自身轴承库存,朝零库存方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提高保税库库存周转率,本公司根据以往销售历史、市场现状和特定客户的轴承采购清单及提货时间,运用SKF先进的库存管理方法,按期调整库存品种及库存量;并结合保税务局库进货环节简洁、货期稳定、无须预先筹集进货资金的优势、加快进货、出货节奏、缩短交货期及库存滞留时间,在不增长库存资金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SKF产品市场现货率、为客户目标性备货、协助企业实现零库存管理,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品质保证
SKF公司于1907年创立于瑞典。经过近100年的发展,目前,SKF在轴承及密封件领域已成长为世界顶级品牌,SKF公司也已成为世界性的跨国集团,在全世界包括中国设有80多家生产厂。早在数年前,SKF公司即已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和ISO14001国际环保认证。因此,无论SKF产品产于哪个国家,其品质如一,全部符合ISO国际标准。
SKF集团介绍
集团创立于1907年,在滚动轴承和密封件业务领域是全球领先的产品、客户解决方案与服务的供应商。创立仅仅5年之后便在中国成立了第一个办事机构。SKF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目前SKF在中国的业务由两个机构代表:位于上海的斯凯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其下属在上海、安徽、北京及大连等地共有9家生产型公司;以及位于香港的SKF中国有限公司,及其在中国的14个办事处。此外SKF现在还在中国有70多家授权经销商和分销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高速增长,SKF正积极寻求发展在中国业务的一切可能,以便进一步建立生产基地并扩展中国市场。
产品
无论您有怎样的要求,SKF以全球最高标准来满足您在轴承和密封件方面的需求。在中国网站,我们更为您介绍了SKF在中国本地化产品的信息,包括一些合资公司的产品,这也体现了SKF全球多样性的业务运作,来满足不同市场。
解决方案
SKF的机械服务、预防性维护手段、状态监测和一系列维护工作的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优化车间资产效率和维护工况。我们的目标就是帮助客户降低机械总体的相关成本,提高生产力,进而增加利润,最终确保客户获取最合理的回报。
服务和培训
广大客户可以通过SKF的精良服务团队,充分利用SKF的运作经验和长时间分析解决问题的积累知识。SKF提供专门的服务合同,以满足您从简单到复杂多样的不同要求。
无论产地在阿根廷、奥地利、巴西、中国、法国、德国、印度、印尼、意大利、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荷兰、南非、西班牙、瑞典、英国或美国,SKF都能生产同样高质量水平的轴承。
SKF轴承用的钢材,超过80%由SKF的炼钢厂提供,保证原材料的高质量。
所有重要器材均由SKF设计及组合,务求令生产设备达至最高水平。
SKF优秀的工程师们经常组队到各工厂稽核生产流程的工序。美国福特汽车对其供应商的质量评估系统范围不单包括产品、工作表现,设计及制造;更对供应商提供技术支援的能力、及时供货、市场领导地位、价格定位、适应力和灵活性及创新几方面的表现评估,并对**表现者颁赠[Q1质量第一奖座],作为福特汽车供应商的20家SKF工厂全数获得此奖项。
-专业供应瑞典SKF轴承
SKF单列深沟球轴承常用后缀
CN:普通组径向游隙;通常仅用于与以下字母组合来表示较窄或偏移的游隙范围 H:缩窄的游隙范围,相当于原来游隙范围的上半部分 L:缩窄的游隙范围,相当于原来游隙范围的下半部分 P:偏移的游隙范围,相当于原来游隙范围的上半部分和下一组游隙范围的下半部分的组成以上字母同时适用于与以下的游隙组别组合成对应的意义:C2、C3、C4、和C5,例如C2 C2:径向游隙小于普通组 C3:径向游隙大于普通组 C4:径向游隙大于C3 C5:径向游隙大于C4
无论产地在阿根廷、奥地利、巴西、中国、法国、德国、印度、印尼、意大利、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荷兰、南非、西班牙、瑞典、英国或美国,SKF都能生产同样高质量水平的轴承。
SKF轴承用的钢材,超过80%由SKF的炼钢厂提供,保证原材料的高质量。
SKF优秀的工程师们经常组队到各工厂稽核生产流程的工序。美国福特汽车对其供应商的质量评估系统范围不单包括产品、工作表现,设计及制造;更对供应商提供技术支援的能力、及时供货、市场领导地位、价格定位、适应力和灵活性及创新几方面的表现评估,并对**表现者颁赠[Q1质量第一奖座],作为福特汽车供应商的20家SKF工厂全数获得此奖项。
SKF也曾荣获通用汽车、大众汽车、墨西哥日产、佳士拿、劳斯莱斯、奥迪、英国铁路、Black&Decker、亚特拉科普柯颁赠的同类殊荣。
SKF集团介绍
集团创立于1907年,在滚动轴承和密封件业务领域是全球领先的产品、客户解决方案与服务的供应商。创立仅仅5年之后便在中国成立了第一个办事机构。SKF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目前SKF在中国的业务由两个机构代表:位于上海的斯凯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其下属在上海、安徽、北京及大连等地共有9家生产型公司;以及位于香港的SKF中国有限公司,及其在中国的14个办事处。此外SKF现在还在中国有70多家授权经销商和分销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高速增长,SKF正积极寻求发展在中国业务的一切可能,以便进一步建立生产基地并扩展中国市场。
产品
无论您有怎样的要求,SKF以全球最高标准来满足您在轴承和密封件方面的需求。在中国网站,我们更为您介绍了SKF在中国本地化产品的信息,包括一些合资公司的产品,这也体现了SKF全球多样性的业务运作,来满足不同市场。
SKF产品介绍
SKF所提供的标准产品有各类轴承二万余种。SKF集团除了滚动轴承之外,也制造直线轴承、滑动轴承、轴承箱、球及滚子丝杠、纺织机械部件、保持圈、机床及各种精密机械部件。在上述领域内获得广泛之经验,因而拥有发展、制造及应用各种先进工程产品不可或缺的知识与专长。小者如仅重0.003克的微型轴承,大至每件三十四吨重的巨型轴承。此外,SKF也提供一系列的轴承维修工具、油脂及轴承监测仪器(SKF轴承加热器、拉拔器等),务求令轴承用户获得更高效益,达到无忧运转。
SKF轴承特色产品Explorer探索者系列轴承,该系列轴承比目前市面上任何品牌的轴承性能更佳、寿命更长,在设计、使用方面表现过人,是荷兰SKF工程与研究中心众多顶级科学家和工程师团队经过多年精心钻研的成果,SKF探索者轴承可由轴承的外圈侧面刻有“EXPLORER”字样和包装盒上的“EXPLORER”标志来识别,但产品号不变。艾孚瑞公司向您强烈推荐EXPLORER探索者系列轴承。
SKF轴承用的钢材,超过80%由SKF的炼钢厂提供,保证原材料的高质量。
所有重要器材均由SKF设计及组合,务求令生产设备达至最高水平。
SKF优秀的工程师们经常组队到各工厂稽核生产流程的工序。美国福特汽车对其供应商的质量评估系统范围不单包括产品、工作表现,设计及制造;更对供应商提供技术支援的能力、及时供货、市场领导地位、价格定位、适应力和灵活性及创新几方面的表现评估,并对**表现者颁赠[Q1质量第一奖座],作为福特汽车供应商的20家SKF工厂全数获得此奖项。
艾孚瑞公司-专业供应瑞典SKF轴承
SKF单列深沟球轴承常用后缀
CN:普通组径向游隙;通常仅用于与以下字母组合来表示较窄或偏移的游隙范围 H:缩窄的游隙范围,相当于原来游隙范围的上半部分 L:缩窄的游隙范围,相当于原来游隙范围的下半部分 P:偏移的游隙范围,相当于原来游隙范围的上半部分和下一组游隙范围的下半部分的组成以上字母同时适用于与以下的游隙组别组合成对应的意义:C2、C3、C4、和C5,例如C2 C2:径向游隙小于普通组 C3:径向游隙大于普通组 C4:径向游隙大于C3 C5:径向游隙大于C4
skf拆卸时注意的问题
拆卸轴承时,请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使用拉拔器拆卸轴承时,确认选择了合适的、有足够拉拔力的拉拔器,以降低拉拔器过载的风险。拉拔器过载可能导致机械臂或轴的断裂,伤害操作人员。拆卸时用保护套包在拉拔器和轴承的周围,这样在轴承、机械臂或轴断裂的情况下,可降低人员伤害的风险。加热法拆卸轴承时,请戴上隔热手套。为了您的安全,请不要直接使用锤子或凿子等硬物来打击轴承。将拆卸力施加在轴承配合最紧的部分。
SKF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1912年,温奎斯特先生建立斯凯孚公司五年之际,在上海出现了第一家斯凯孚代理商。1916年,斯凯孚在上海成立了销售公司,并一直运作到1951年。
1986年,斯凯孚通过其在上海的寄售站再次启动在中国的业务。1988年SKF在中国香港成立一家销售公司,命名为SKF中国有限公司。自1994年起,斯凯孚集团开始在中国陆续设立工厂。为配合集团在高速发展的中国进行长期发展的决定,1997年斯凯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目前该公司是斯凯孚在中国的总部办公室。
斯凯孚在中国的业务可分成两部分:工业业务及汽车业务,分别设有各自的销售团队及生产单位。业务范围覆盖了SKF五大技术平台,即:轴承及轴承单元、密封件、润滑系统、机电一体化和服务。
目前,斯凯孚在中国有11家制造工厂和多家服务单位。通过遍布全国的销售团队以及150多处经销商,斯凯孚得以更好地贴近客户,提供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目前斯凯孚在中国的员工超过4000名。
为支持对人才的需求,斯凯孚学院上海分校于2006年9月成立,作为地区学习中心向员工及客户提供斯凯孚知识。
SKF在中国早期的雇员
点击图象放大
SKF在中国早期的轴承展
点击图象放大
SKF在中国大事记
1912在上海设立首家SKF代理商
1916在上海设立首家SKF销售子公司
1951 SKF迁出中国
1986 SKF在上海设立首家寄售站
1988 SKF中国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
1989设立SKF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办事处
1991在无锡设立首家经销商
1992设立SKF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及广州办事处
1993设立SKF中国有限公司沈阳办事处
1994设立斯凯孚上海世盟纺织零部件有限公司
1994在上海成立斯凯孚汽车轴承有限公司
1995设立SKF中国有限公司成都办事处
1996设立北京南口斯凯孚铁路轴承有限公司
1997 SKF中国有限公司沈阳办事处搬迁到大连
1997设立斯凯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控股公司)
1997安徽希尔密封件有限公司成立
1997收购瓦房店股份有限公司19.7%的股权,成为其战略投资者
1998大连斯凯孚瓦轴轴承有限公司
1998设立SKF中国有限公司南京办事处
1998设立SKF中国有限公司西安办事处
1999斯凯孚上海世盟纺织零部件有限公司清算解散
2001设立斯凯孚(上海)轴承有限公司
2001斯凯孚轴承(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2003安徽希尔密封件有限公司从宁国迁至芜湖
2004斯凯孚轴承(上海)贸易有限公司更名为斯凯孚可靠性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2004设立SKF中国有限公司武汉办事处
2004 ABSKF收购了亚洲战略投资有限公司的股权,安徽希尔密封件有限公司从合资公司转换成为独资公司
2004设立斯凯孚(上海)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2005设立斯凯孚(大连)轴承与精密技术产品有限公司
2005设立斯凯孚(中国)销售有限公司
2005设立SKF中国有限公司沈阳办事处
2005设立SKF中国有限公司重庆办事处
2005安徽希尔密封件有限公司更名为斯凯孚密封系统(芜湖)有限公司
2005 AB SKF收购了总部位于台湾的加维股份有限公司,其在中国的平湖和东莞分别设有生产基地
2006设立SKF中国有限公司青岛办事处
2006设立斯凯孚精密机械(上海)有限公司
2006在浙江平湖成立SKF学院上海分校
2006在上海设立斯凯孚(上海)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2007设立SKF中国有限公司太原办事处、天津办事处、宁波办事处、乌鲁木齐代表处、郑州代表处、长沙办事处、包头办事处
2008设立斯凯孚(上海)工业服务有限公司
2008设立SKF中国有限公司哈尔滨代表处,昆明办事处
2008设立斯凯孚(上海)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2009设立斯凯孚解决方案工厂(天津)
上一篇: 西安工业提升门厂家直销
下一篇: 西安工业提升门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