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重庆工业化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西宁大型工业提升门公司

西宁大型工业提升门公司

来源:行业新闻 / 时间: 2025-05-07

大家好,关于西宁大型工业提升门公司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西宁的国企有哪些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西宁市的国有企业主要包括西钢和铝厂。这两家企业在西宁市的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西钢,即西宁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钢铁制品生产的大型国有企业。铝厂则是西宁铝业公司,主要生产铝制品。

这两家企业不仅为西宁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也对西宁市的工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除了西钢和铝厂,西宁市还有一些其他规模较小的企业,这些企业通常也会为员工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基本福利。

西宁市的这些国有企业不仅在西宁市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

西钢和铝厂等企业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西宁市的社区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西宁市的这些企业还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总的来说,西宁市的国有企业在经济、就业和社会责任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是西宁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这些企业不仅为西宁市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为西宁市的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西宁市的国有企业除了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和福利保障外,还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通过培训和教育等方式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

这些企业还积极参与西宁市的社区建设和公益事业,为当地的居民提供帮助和支持。

随着西宁市经济的发展,这些国有企业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发展战略,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总的来说,西宁市的国有企业是西宁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为西宁市的居民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同时也为西宁市的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推进西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有着2100多年悠久历史的西宁,怎样开发利用河湟地域沉积的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开拓发掘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构建有个性且特点鲜活的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和经济融合发展,是一个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1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1.1发展文化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还要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后,人们更加关注文化的、心理的、精神的需要。如人们对于书籍、音像、影视、艺术的需要,对娱乐服务、文化服务、旅游休闲等需要。发展文化产业。以更丰富的文化产品来满足人们越来越紧迫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1.2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它的发展不仅增加第三产业发展的总量,而且还提升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我国第三产业总量不足,比重过低,已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以OECD国家为首的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已经达到70%以上,而我国的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仅有33.6%,这个数字甚至低于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是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是实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北京,文化产业正在超过工业产值,上海经过几年努力,已形成电影电视、出版印刷、文化娱乐为主导的产业基本结构,云南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使之已成为宣传云南、扩大云南影响力的有效载体。

1.3发展文化产业是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文化产业将文化作为基本资源融入到经济运行之中,能够进一步促进技术、知识、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形成和合理的配置,提升物质生产领域的文明程度,减少物质资源的消耗,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文化产业从来都是与其它产业相互刺激、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如美国迪斯尼乐园一个园区的门票是40美元,而每人每天吃、住、行方面的消费要达近100多美元,全年150亿美元的收入中,门票收人仅占六分之一。2008年10月8日,第18届中国(中山)国际动漫游戏游艺产业商贸洽谈会,排名世界前十名的国际知名游艺企业和来自全球近700个专业采购商的参与,使3天的展会实现了12.3亿元的贸易成交额。

1.4发展文化产业会推动文化事业改革步伐。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旧体制下单一、狭窄、供给型文化管理模式“造就很多文艺事业单位和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长期不敢面对市场,不研究市场,至今不能适应市场的被动境况。”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市场主体,建立统一有序的文化市场,改善宏观调控体系,必然会促进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逐步实现以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实现以管理政府文化服务机构和文化设施为主逐步向管理全社会文化为主的转变,既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还可以吸引社会力量办文化,促使文化生产单位精心生产好的文化产品,把人民的文化需求真正重视起来。

2西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宁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青藏高原中心区域性城市的地位得到提升。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突飞猛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1文化市场空前繁荣。在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文化产品市场日益繁荣的同时,原创文化产品市场、新兴文化服务市场、特色工艺品市场和农村文化市场逐渐形成,农村文化消费需求日渐扩大。文化中介组织基本成型,逐步成为连接文化生产、服务和消费的有效环节,推动文化产品更好地走向市场。截止2007年底,全市各类文化经营单位1575家,其中,文艺表演、广播电视、娱乐场所、出版印刷等核心产业层经营单位1138家,互联网服务、文化中介服务、会展服务、健身休闲等外围产业层经营单位185家,工艺品产销、玩具产销、乐器产销等相关产业层经营单位253家。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496人,全市文化产业年营业收入4.06亿元,年利润1.42亿元。规模较大的社会文化企业有西宁书城和青海新奇工艺装饰公司(该公司2004年被文化部确定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借各种重大节庆活动举办之际,大力培育演出市场,先后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成功举办了“唱响中国”、“同一首歌”、“欢乐中国行”、“激情广场”等大型演出活动,为开发演出市场积累了经验。民营资本开始大量进入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图书发行、网络文化、艺术品等产业领域,进一步活跃了文化市场,初步形成国有与民营相互竞争、共同发展、多元并进的产业格局。

2.2传统文化得到挖掘。西宁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鲜明,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近年来,西宁市把挖掘传统特色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开展“文化中心户”创建、文化大院以及文化中心建设中,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农民画、排灯、堆绣、刺绣、剪纸、根雕、玉雕及民间高抬、皮影、戏曲表演等进行了挖掘。如湟中县农民画不仅走出省门,也走向国际,不少从事农民画创作的群众从中受益。大通以培养根雕和玉雕艺人为重点,在帮助他们开展手工雕刻,增加收入的同时,还培养、发掘古老民间乐器口弦加工艺人、民间剪纸、刺绣、书画艺人、“花儿”歌手等近1600名,其作品参加各类展销会、演出会,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湟源县把汇集了绘画、刺绣、堆绣、剪纸、皮影、书法、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排灯作为文化产业品牌,大力进行开发,已初步取得良好效益。至目前,湟中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族民间绘画之乡”、大通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花儿)之乡”,“老爷山”花儿会、湟源排灯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间文化产业不仅逐渐成为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生产销售从家庭作坊式发展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公司加农户、能人带动农户、零售批发、团体会展等多种模式。同时,市、区、县专业文化工作者采取专题讲座、现场示范、以师带徒等多种措施,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艺术培训,大大提高了这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文化艺术素质。

2.3旅游产业势头强劲。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着力塑造“中国夏都”城市品牌,西宁的旅游地位和产业素质得到有效提高。藏药、藏毯、藏族手工艺产品等特色旅游商品,民族手工艺品和各地绿色有机食品得到有效开发,扩大了旅游购物消费。走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路子,大力挖掘、宣传塔尔寺、“海藏咽喉”、日月山等一批旅游文化资源,创出了自己的旅游特色。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以“农家乐”、“牧家乐”为切入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帮助农牧民依靠旅游增收。加强诚信旅游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塑造西宁旅游诚信形象。紧紧抓住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的黄金机遇,在打造“青藏线”旅游品牌中全面提升城市硬件设施的水准,加大了宾馆、餐饮、车辆、民航等方面的投入,进-步完善了地区交通体系和投资环境。作为青藏经济发展轴线的起点,青藏铁路通车带来的人气凝聚力和物流增长量,已成为带动西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仅2006年7月1日至8月15日,青藏铁路通车45天,经西宁中转的客流量达到20万人次,据建设部专家统计分析,青藏铁路开通后,由西宁中转的客流量每年将达到60万人次以上。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课题表明,青藏铁路投入运营后,旅游人数年均增长率将提高到30%左右。

西宁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已呈现出体系不断完善、门类不断齐全、市场日益繁荣、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态势,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展示城市文化内涵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安置就业的有效渠道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与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和解决。

一是思想观念滞后。许多文化单位宁可守着旧摊子,抱着日渐易碎的“铁饭碗”,要国家养着,而没有想着通过走产业化的道路,建设文化事业,繁荣文艺创作。受整体经济水平的制约,市民文化消费观念落后,“宁吃一顿饭,不看一场戏”的现象比较普遍,文化消费市场需要大力培育。

二是产业化程度还相当低。除文化娱乐、音像业等以外,市场化程度普遍较低,规模很小,没有过硬的抗风险和竞争能力,其生产水平、经营机构与人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有很大的差距。特色文化产业还在探索阶段,发展举步维艰。特色文化产业如农民画、根雕、玉雕、刺绣及民间戏曲表演等,品牌意识不强,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缺少走向市场所需的启动资金,难以形成规模。对濒临灭绝的技艺缺乏必要、有效的保护、传承措施,缺乏特色文化产业开发所必须的技术型、管理型和经营型人才队伍。

三是缺乏完备的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文化产业是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还没有完整的支持发展文化产业的配套政策,更缺乏完备的法规体系来保障其发展,产业经营中难以体现公平、公正的竞争。

四是文化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过多地干预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尽管历经多次改革后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但计划经济模式下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文化经营单位放不开手脚,不能大胆去干。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文化经营中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畸形竞争的现象时有发生。

3发展西宁特色文化产业对策

发展文化产业,首要的条件是实现从“市场监管者”向“产业发展推动者”的转变,着重从规划引导、政策推动、环境营造、市场培育、组织协调、重点帮扶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全市文化产业走向大发展大繁荣。

3.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经营性文化产业化。只有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文化体制,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根据西宁市近几年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实际状况,下一步应将经营性文化产业化作为重点,区别非经营性和经营性文化事业的界线,把允许经营的资产、资源和业务从目前的事业体制中分离出来,进行企业转制和重组,与事业部分分别管理、分别运营。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经营,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公司,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环境。加快建成和调整出一批文化设施,为民间演出市场的开拓和各项文化交流措建平台。建设具有民族和地方表演特色,具有一定规模的民俗风情演艺接待中心。推出、展示青海独特的贤孝演唱艺术和河湟眉户、“花儿”、秦腔等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为其走向市场、走上产业化道路提供载体。整合现有各类市场,建立起专门的特色文化产品市场,改变现在各类文化产品掺杂在各类市场内,有市无场的局面,培育特色文化产品生产和经营的领军企业和经营业主。

3.3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与特色文化产业和谐发展。组织开展对西宁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对著名历史人物、文化名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进行系统性挖掘、整理和利用,充实旅游文化资源,逐步形成以自然景观和历史古遗参观为路线,以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活动和地方民族风情歌舞等历史文化传统宣传、讲解、展示为主要内容,以唐卡、堆绣、藏饰、黄河奇石、彩陶等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旅游购物为辅的文化旅游新格局。对一些濒临失传、后继无人的传统产业给予扶持、振兴和发展。树立品牌意识,推出亮点,扩大对外交流,展示、推销、发扬光大特色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和工艺美术作品,加快文化资源优势向旅游文化产业的转化。研究促进旅游业与特色文化产业和谐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旅行社、导游等旅游服务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建立带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考核体系。

3.4培育和引导民间演出市场良性发育,扶持民间特色文化演出团体发展。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通过规划制定、项耳引导、业务指导等手段,把分散的文化企业的价值取向、利益趋向凝聚起来,集中各方力量,全面提升西宁地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把加大投入力度与改进财政投入方式结合起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民间演出市场的良性发展。探索特色文化项目基金管理模式,鼓励专业传媒公司和民营演出团体参与剧目创作、演出策划、节目编排、表演等各环节竞争,引导民间演出市场发育和各演出团体的健康发展。

3.5打造文化品牌,带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品牌是具有商誉影响和商业价值的巨大无形资产。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打造文化品牌,逐步形成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能突出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和代表性的民族民间精品演出剧目。深入调查和挖掘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大做强曲艺、“花儿”、皮影、雕刻等优势产业。挖掘、展示、推出农民画、排灯、皮影、堆绣、剪纸等艺术精品,开展规模化的旅游文化服务,整合资源,扩大影响力,提升经济效益,促进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3.6加强队伍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智力的产业。它需要一大批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又懂得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规律的专门人才。围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制定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实施引进和激励人才的优惠政策,尤其要加强本土化人才的培养。重点加强经营管理、创作和科技创新等文化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的培养,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骨干进行培训学习,培养和造就产业领域各级各类优秀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懂文化、精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3.7坚持正确方向,改革创新,共同发展。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强化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结构布局,调节利益分配,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发展。始终把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作为。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放思想,把改革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唯一途径,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形成多主体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市场繁荣和产业壮大。

3.8加大扶持与引导力度。西宁特色文化资源丰富,但目前资源配置分散,产业发展缺乏有力引导。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把文化产业培育为新的支柱产业,离不开政府的引导,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撑和扶持。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衔接沟通,相互支持,形成合力,从财政税收、工商管理、社会保障、劳动人事各方面,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促进。通过规划制定、项目引导、业务指导、资金支持等手段,把分散的文化企业的价值取向、利益趋向凝聚起来,集中各方力量,全面提升西宁特色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同时要完善政策。建立健全政镱法规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保障。落实已有政策,研究制定新的扶持政策。放宽准入条件,简化审批程序,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特色文化建设。加大税收政策扶持力度,对新开办的文化企业,按规定免征所得税。企业对文化事业的捐赠,享受有关“捐赠抵税”政策。完善土地扶持政策,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在选址、立项、征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在符合城市规划前提下,允许国有文化单位在其原用地范围内提高土地使用率。

企业发展

2011年2月14日:总经理李兴畅携厂长等行政人员探访大涌员工家属。

2011年1月26日:太兴公司被评为“科技先进企业”以及“2010年度大涌镇和谐劳动关系先进企业”。

2011年1月18日:太兴公司被评为“中山市安全行车先进单位”;

2011年1月14日:总经理李兴畅被评为2010年度中山市文联系统先进会员;

2011年1月13日:总经理李兴畅当选为广东省家具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并获得广东省家具协会成立二十周年“最具行业影响力奖项”杰出人物奖,同时,太兴公司被评为“创新企业”;

2011年1月11日:太兴公司成为中山广播电视台《一荣好介绍》节目顾问单位;

2011年1月:轩红坊莆田、珠海、宜宾、红河洲专卖店开业;

2010年12月28日:总经理李兴畅被评为大涌镇十大创新创业之星;

2010年12月23日:太兴公司被省家协评为创著名商标先进企业;

2010年12月07日:太兴公司成为中山市纪中三鑫双语学校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2010年11月24日:总经理李兴畅被聘任为大涌镇旗山曲艺社社长;

2010年11月19日:太兴公司被中山市家具商会评为“2010年创新先进企业”、“2010年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2010年10月:轩红坊西宁专卖店开业;

2010年10月01日:轩红坊临沂、滨州、淄博、贵阳、邯郸、洛阳、兰州、乌鲁木齐八大专卖店开业;

2010年9月06日:“太兴家具党支部成立暨太兴员工文化之夜”文艺晚会在大涌新文化广场成功举办:;

2010年8月25日:太兴公司党支部成立;

2010年8月05日:轩红坊福清专卖店开业;

2010年7月10日:总经理李兴畅被南京林业大学家具学院聘任为兼职教授;

2010年7月09日:CCTV7《乡土》栏目到轩红坊品牌店进行拍摄、采访;

2010年6月29日:轩红坊晋中专卖店开业;

2010年5月:轩红坊漳州专卖店开业;

2010年5月:轩红坊深圳专卖店开业;

2010年5月:轩红坊青海专卖店开业;

2010年5月:轩红坊诸城专卖店开业;

2010年5月01日:轩红坊盘锦、保山专卖店开业;

2010年4月:轩红坊招远专卖店开业;

2010年4月01日:轩红坊铜陵专卖店开业;

2010年3月:轩红坊湛江专卖店开业;

2010年3月:太兴公司旗下品牌“轩红坊”被认定为“广东省著名商标”;

2010年3月:太兴公司被评为“2009年度大涌镇和谐劳动关系先进企业”;

2010年2月27日:总经理李兴畅携厂长、副厂长等赴湖南探访员工家属;

2010年1月31日:太兴公司团支部正式挂牌成立;

2010年1月01日:轩红坊水头专卖店开业;

2010年1月:总经理李兴畅当选为中山市红木家具产业知识联盟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2009年12月27日:轩红坊品牌喜获珠三角家具报首届2009中国家具行业年度创新光荣榜“中国红木家具创新金牌奖”;

2009年12月:轩红坊沈阳专卖店开业;

2009年11月12日: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2009首届轩红坊“太兴家具班”开班;

2009年11月:总经理李兴畅当选为中山市家具商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

2009年10月22日:轩红坊南宁专卖店开业;

2009年10月01日:轩红坊烟台、泰安、玉溪专卖店开业;

2009年9月27日:御鸣居韶关专卖店开业;

2009年9月24日:中国作家协会陈锡添、中山市市委常委丘树宏、大涌镇党委书记贺晖参观轩红坊展厅;

2009年9月18日:轩红坊慈溪专卖店开业;

2009年9月07日:太兴公司轩红坊新品牌店隆重开业;

2009年9月06日:太兴公司十周年庆典晚会成功举办;

2009年8月15日:中央电视台来访;

2009年8月:总经理李兴畅入选中山市家具商会副会长;

2009年7月14日:中山市市委常委丘树宏莅临本公司参观;

2009年7月09日:举办太兴公司“安全生产”专题培训;

2009年6月06日:轩红坊合肥专卖店开业;

2009年6月28日:轩红坊首家直营店落户济南;

2009年6月28日:太兴公司在大涌镇迎七一趣味运动会上勇夺“团结向前冲”亚军;

2009年6月23日:南京林业大学师生一行10人在太兴公司进行了为期11天的调研考察;

2009年6月13日:轩红坊昆明专卖店开业;

2009年5月28日:太兴公司“祥云系列”成功亮相2009中山(北京)经贸洽谈会暨产品博览会,并获得展位金奖;

2009年5月26日:轩红坊石家庄专卖店开业;

2009年5月10日:成功举办太兴公司“携手共进、和谐共融、共创辉煌太兴”春茗晚会;

2009年5月03日:太兴公司首届“满腔豪情,歌唱太兴”歌唱大赛成功举办;

2009年5月01日:轩红坊东营专卖店开业;

2009年5月:太兴公司被评为“2007-2008年度中山市价格诚信单位”;

2009年4月18日:轩红坊西安专卖店开业;

2009年3月28日:轩红坊柳州专卖店开业;

2009年1月29日:总经理李兴畅携厂长、副厂长等赴广西探访员工家属;

2009年1月:大涌镇文学艺术联合会成立,总经理李兴畅被聘任为文联副主席;

2008年12月:首间以轩红坊统一形象装修的郑州专卖店隆重开业;

2008年12月:总经理李兴畅参加中国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年会;

2008年11月:中山市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到本厂调研考察;

2008年11月:深圳电视台专访轩红坊品牌店;

2008年11月:举办太兴公司首届全员运动会;

2008年9月:御鸣居品牌店隆重开业;

2008年8月:“圆梦中山”纪录片到轩红坊品牌店拍摄;

2008年6月:举办大型的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并邀请到大涌交警中队的民警亲临厂区给员工授课;

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参观轩红坊品牌店;

2008年5月:举办大型的消防演练;

2008年5月:非洲莫桑比克林业局局长参观轩红坊品牌店;

2008年5月:动员全厂员工举办赈灾捐款活动;

2008年4月: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汤炳权携各级领导参观轩红坊品牌店;

2008年3月:总经理李兴畅携厂长、副厂长等赴湖北、贵州探访员工家属;

2008年3月:大涌镇党委书记贺晖参观轩红坊品牌店;

2008年:总经理李兴畅正式加入中山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并于11月代表参加中港澳台青年联欢活动;

2008年:导入电脑雕刻机;

2008-2009年:连续两年被中国家具行业年度总评榜评选为“中国十大古典家具品牌企业”;

2007年12月30日:轩红坊品牌店隆重开业;

2007年8月:总经理李兴畅随大涌镇政府领导一行赴莫桑比克考察;

2007年8月: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陈宝光参观轩红坊品牌店;

2007年8月:参加中山市首届红木雕刻技能竞赛,并获得雕刻技能三等奖;

2007年3月:总经理李兴畅携厂长、副厂长等赴江西探访员工家属;

2007年:太兴公司入选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

2007年:荣获中山市首届红木雕刻技能竞赛三等奖;

2007年:企业管理系统进行第二阶段升级管理,使企业各项工作流程更完善;

2007年:导入先进设备,使产品质量得到了高档次的提升;

2007年:太兴公司被评为“中山市诚实守信单位”;

2007-2009年: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山市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2006年11月:组织员工进行身体检查,并于往后每年11月为员工进行身体检查;

2006年5月:总经理李兴畅携全厂员工一日游,并于往后每年5月庆厂庆活动中举行;

2006年:工艺品《鸟语花香》荣获中山市大涌镇红木雕刻艺术精品大赛金奖;

2006年:创建太兴公司第三生产厂房;

2006-2010年:总经理李兴畅担任中山市大涌镇红木家具协会理事会副会长;

2006-2009年:总经理李兴畅担任中山市家具商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2005年12月:太兴公司首届团队训练营,并于往后每年5月建厂月隆重举办,大力度地加强了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和团队协作力,提高员工素质水平;

2005年:荣获中国(中山)红木古典家具展览会——中式套间优秀奖;

2005年:荣获中国(中山)红木古典家具展览会——中式套间系列铜奖;

2005年:荣获中国(中山)红木古典家具展览会——建国餐台铜奖;

2005年:荣获中国(中山)红木古典家具展览会——豪华锦绣中华铜奖;

2005年:荣获中国(中山)红木古典家具展览会——豪华锦绣十件套优秀奖;

2005年:荣获中国(中山)国际红木古典家具展览会首届中国红木古典家具设计奖——桌几类金奖;

2005年:荣获中国(中山)国际红木古典家具展览会首届中国红木古典家具设计奖——卧套系列金奖;

2005年:荣获“第二届中国传统家具博览会优秀产品奖”;

2005年:太兴公司被评为“大涌红木家具十大名牌企业”;

2005-2006年:太兴公司被评为“中山市大涌镇文明单位”;

2004年6月-2006年6月:轩红坊牌名贵硬木、红木家具系列入选《中国名优产品》;

2004年6月-2006年6月:轩红坊牌名贵硬木、红木家具系列荣选《中国优秀绿色环保产品》;

2004年6月-2006年6月:轩红坊牌名贵硬木、红木家具系列荣选《质量信得过产品》;

2003年12月-2005年12月:被广东省中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山市红木家具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认定为“木材烘干能力认可企业”;

2002年3月:举办全厂大型抽奖活动以及春茗晚会,并于往后每年开年隆重举办;

2002年-2003年:建立企业管理系统,使各项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有了一次飞跃性的提高;

2002年:在香河\苏州开设轩红坊直销门市部;

2002年:被确认为全国——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无投诉用户满意产品;

2001年:创建太兴公司第二间生产厂房;

2000年:建立轩红坊门市部;

1999年5月:太兴公司成立。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