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工业提升门批发
很多朋友对于福建工业提升门批发和福建改革开放以后的变化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改革开放为契机,福建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通过对福建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外贸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分析、总结了福建经济结构3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30年是福建历史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30年来,全省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1978年以来,我省经济发展经历了五个比较明显的周期:改革开放初起到1983年是第一个经济增长周期,1984-1986年是第二个周期,1987-1990年是第三个周期,1991-1996年是第四个周期,1997-2001年是第五个周期。2002年开始进入了第六个增长周期,2002年到2007年GDP增长速度分别为:10.2%、11.5%、11.8%、11.6%和14.8%,2007年达15.2%。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福建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仍沿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通道行进,仍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30年来,福建坚持因地制宜,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在“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调整方针指导下,采取各项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快产业的调整步伐,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三次产业的比例从1978年的36.0:42.5:21.5调整为2007年的10.8:49.2:40.0。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25.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6.7个和18.5个百分点。
(一)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结构逐步优化
农林牧渔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内部结构得到优化。农业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77.7%下降为2007年的40.5%,下降37.2个百分点;林、牧、渔业所占比重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林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6.4%提高到2007年的7.1%,上升0.7个百分点;牧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10.5%提高到2007年的20.1%,上升9.6个百分点;渔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5.5%提高到2007年的28.0%,上升22.5个百分点,标志着全省农林牧渔业生产已逐步改变单纯依赖农业的单一状况,逐步形成了体现山海田优势的生产结构。全省农业经济结构得到了改善。农业扭转了单纯抓粮食的生产格局,非粮作物和茶叶、水果比重提高,2007年与1978年比,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调减,而有福建优势的烟叶、油料、蔬菜、瓜类、甘蔗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作物面积与非粮作物面积比重由1978年81.9:18.1调整为2007年57.2:42.8。营林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改变了只重生猪生产的单一结构,家禽及草食动物饲养比重不断提高。渔业逐步向高优产品转化,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二)工业主体地位增强,内部结构持续优化
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工业成为福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工业在全省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200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4018.4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3.4%,比1978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其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工业重型化趋势进一步显现。总产值轻重工业比重由1978年的58.9:41.1转变为2007年的45.4:54.6,重工业比重上升了13.5个百分点,比轻工业高出9.2个百分点。表明福建轻重工业格局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轻高重低”转变为“重高轻低”,标志着福建工业经济增长已从轻工业拉动为主导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工业进程进入到重工业化的新发展阶段。
工业结构继续改善,工业部门已形成门类齐全、初具规模的行业体系。改革开放以前,福建基础工业长期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比较突出。改革开放后,注重对能源、原材料增量的投入,能源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大大缓解了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特别是着力培育的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迅速,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完成总产值5146.09亿元,比1978年增长(29.11亿元)175.8倍,占规模以上比重由1978年的37.0%上升至2007年的41.1%。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三改一加强”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企业组织结构得到优化,竞争力提高,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涌现出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到2007年底,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达1648家,其工业总产值和资产总额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0.5%和63.3%。1978年全省没有一家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2007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2082家,其中10亿元以上136家。
(三)服务业总量跃升,新兴行业迅速兴起
近几年来,政府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来抓,各地纷纷出台鼓励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社会各界的充分关注下,全省服务业在总量增长的同时,行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改善。2007年,全省服务业经济总量规模突破3500亿元,达到3697.60亿元,是1978年的259.5倍,年均增长13.6%。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电信业、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等快速发展。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也推动了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同时,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随之而来的观念的转变使得对医疗保健服务、文化、教育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这些行业的发展。可以说现代物流、房地产业进入黄金增长期,金融、餐饮、旅游、文化娱乐、教育等行业也正实现新的跨越。
在服务业传统行业平稳发展的同时,新兴行业迅速崛起。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比重不断上升,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5.2%上升至2007年的8.7%,上升了3.5个百分点;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和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经济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发展
伴随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福建在积极推行公有制经济等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在公有制经济控制力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强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
(一)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影响力提高
(二)非公有制经济生机勃勃,民营和“三资”经济发展迅速
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工作的加速推进,全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私营个体和三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营和“三资”等非公经济日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1、民营经济规模迅速扩张。2005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188.46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63.9%,比1978年的46.7%提高17.2个百分点,而且这一比重呈逐年增高的趋势,1997年、2000年、2003年我省民营经济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别为59.5%、60.0%、60.2%,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福建民营企业产业层次不断提升。民营企业涉足的产业领域越来越广,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产品结构从低档次、松散型逐步向系列化、集群化方向转变,并注重品牌塑造和科技创新。已初步形成了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纺织、服装、鞋业、工艺陶瓷、电子电机等产业集群约六十个,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也比较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主要有:以晋江﹑石狮为主的服装旅游鞋产业集群,以德化为主的陶瓷产业集群,以安溪为主的茶叶产业集群,以南安为主的建材产业集群,以福安为主的电机产业集群,以古田为主的食用菌产业集群。
更值得关注的是,民企品牌战略已从注重外延式转变为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不少企业通过积累搞研发,走自主创新之路。而七匹狼、安踏等部分民企则已经进入品牌经营的更高级阶段,开始将加工制造阶段外包,企业主要掌握研发与营销。“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家族式经营已经越来越多地向股份制、合资合作和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发展。
2、“三资”企业迅猛发展,贡献突出。福建在加快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同时,大力鼓励、扶持发展“三资”工业,“三资”工业迅猛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越来越显著。2007年规模以上“三资”工业实现工业产值6848.07亿元,是1985年的867.9倍,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4.7%,比1985年提高了49.3个百分点。特别是一些大型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更是迅猛发展。2007年,福建62家大型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686.9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5%。
三、外向型经济在结构优化中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通过不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福建经济对外开放的水平和程度大幅提高。
(一)外贸大省地位确立
一是外贸规模迅速扩大。30年来,全省对外贸易总量规模不断跃升,在全国的地位逐步提高。2007年,全省对外贸易总额744.58亿美元,是1978年的367.5倍。其中,出口499.43亿美元,进口245.15亿美元,分别是1978年的261.9倍和1960倍。全省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分别由1981年的1.7%和3.2%提高到2007年2.6%和4.1%。
二是出口商品结构日趋优化。30年来,全省在保持传统商品出口规模的同时,努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扩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商品出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逐渐回升。一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地方特色传统商品出口得到不断发展壮大。如传统出口商品中的鞋类,2007年,全省鞋类出口规模高达44.92亿美元,是1978年的250倍。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推动我省外贸出口的重要力量。1986年以前,我省几乎没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07年,我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109.68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2%,比1996年出口增长了近25倍,年均增长33.8%,比同期全省出口增幅高出16.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量占全省外贸出口增量的25.32%。
三是贸易方式灵活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积极实行鼓励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贸易政策,加工贸易,尤其是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得以蓬勃发展,在外资企业出口商品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均达到75%左右,加工贸易的飞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全省出口的快速增长。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1998年以来福建还加大了对一般贸易出口的扶持力度,同时不断优化加工贸易结构,提高加工贸易档次。近年来,我省一般贸易发展迅猛,成为主要的贸易方式。2007年,全省一般贸易出口总额274.31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4.9%。
四是市场拓展成效显著。改革开放初期,与我省有贸易往来的市场虽然有124个国家和地区,但其贸易规模都很小。主要集中在香港、日本、东南亚及部分西欧国家。30年来全省十分重视出口促销活动,不断加大出口商品的宣传和促销力度。至2007年,我省与218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一是引资规模扩大。2007年全省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723项,按验资口径统计,合同外资94.49亿美元;实际到资40.61亿美元。若按历史可比口径统计,合同外资123.36亿美元,实际到资81.31亿美元,分别是1979年的12336倍和9796.4倍。
二是引资质量明显提高。30年来全省先后引进了东南汽车、冠捷电子、厦门灿坤电器、福州青州大桥等一批大项目和特大项目。在上规模、重实效、高档次的招商引资策略引导下,全省外商投资的平均项目规模不断扩大,项目平均合同外资由1979年的21万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716万美元,增长33.1倍。外商投资企业逐步朝着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三是外资投向日趋合理。全省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不断调整外资投向,使其符合福建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加大了对第一、第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资力度,拓宽外商投资领域,尤其是加入WTO后,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大大加快临年福建新签合同外资投向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79年的74.3%、9.5%和16.2%调整为1.9%、74.7%、23.4%,基本形成一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投资结构。
四、需求结构优化,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经济增长
GDP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需求规模,而且能够反映这个地区的需求结构。从支出法GDP角度考察,经济增长主要是由资本形成总额(投资需求)、最终消费(消费需求)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出口需求)这三大需求拉动。由于福建省净出口比例较低,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较小,经济的需求结构变动主要表现为消费和投资之间的此消彼涨。需求结构由消费需求主导向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向发展。
(一)投资作用日益增强,投资率不断上升。
福建省投资率由1978年的34.0%上升到2007年的50.4%,上升16.4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双重效应,它既能增加生产能力,又对生产构成需求。因此,投资率的不断提高和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为福建经济总量的扩大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固定资产形成贡献份额逐渐加大。在投资需求中,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存货增加呈现减少的趋势。固定资产形成在投资需求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58.7%上升到2007年的92.4%,提高了33.7个百分点。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普遍好转,反映生产单位原材料、产成品等库存变动的存货增加指标所占的比重进一步降低,由1978年的41.3%下降为2007年的7.6%。
(二)消费率趋于下降,消费结构升级明显
福建消费率由1978年的79.9%下降到2007年的45.7%。最终消费内部结构变动大,消费结构升级明显。消费需求是总需求变动的重要推动力量,消费需求结构变动促进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结构变动。近年来,福建省最终消费的变化有三大特点:一是政府消费增长强于居民消费。从1978年到2007年,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所占比例由84.0%下降到73.3%,政府消费则由16.0%上升到26.7%,上升了10.7个百分点。二是城市消费强于农村消费。居民消费中农村消费所占比例由55.4%降至28.3%,下降了27.1个百分点,城市消费则由28.6%上升到71.7%,城市消费对最终消费增长的带动增强。三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居民消费结构中吃、穿、用的消费比重下降,住、行及文化、教育、旅游、娱乐、体育和医疗保健消费比重上升。2007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9%和46.1%,分别比1978年下降了26.7和24.9个百分点。
(三)出口需求提高
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也带来更多的进口需求,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加大,由1978年的-13.9%提高至2007年的3.9%。改革开放以后,福建通过不断地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全省进出口总额规模迅速扩大。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744.58亿美元,是1978年的122.5倍。
五、区域经济结构的三个层面同步优化
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加快经济发展,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三条战略通道、分三个层面同时推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三个层面”就是:第一层面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其产业重点是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吸收跨国公司投资、拓宽国际市场、加快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建设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二层面是莆田、宁德,其产业重点是改善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加强临海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水产品养殖加工、轻工食品、特色旅游业和为第一层面产业链发展配套的项目;第三层面南平、三明、龙岩,其产业重点是联结与沿海通道,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资源转化,使之成为福建经济发展和开放的腹地。三个层面发战略实施以来,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作用效果明显。
(一)第一层面产业升级加快
改革开放30年来,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市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紧紧围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吸收跨国公司投资、拓宽国际市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成果为主要技术和资源投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密集度高、发展前景广阔,对发展生产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根据现有产业的技术水平,全省确定电子信息、汽车、光电机一体化、医药生物工程、新材料、高效节能、环保等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同时强调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改造机械、轻纺、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
统计表明,福建高新技术产业高度集中,分布在第一层面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91%。2007年,全省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单位有2384家,总产值3769.69亿元;增加值976.9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比2001年提高5.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6%,比2001年提高6.8个百分点。
(二)第二层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莆田、宁德两市努力改善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加强临海工业、农业产业化,为第一层面产业链发展配套项目。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等基础设施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的特点,是发展经济的“硬通道”。为适应第二层面的发展需要,全力打通与周边省市的运输通道,全长650公里、总投资259亿元、贯穿福建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6个设区市的沿海高速公路大通道,全面建成。它将国家同(江)三(亚)国家主干线福建段全面打通,使长三角、闽东南、珠三角三大经济板块“短兵相接”,使我国沿海经济出现新格局。随着向莆铁路、温福铁路的动工建设,即将结束莆田、宁德两市无铁路的历史。
宁德加快构筑以福宁高速公路、温福铁路、闽东机场为主线的交通网,先后建成了罗宁、福宁高速公路,促进山海联动,为闽东的发展长开了大通道,使闽东交通从滞后型向适应型转变。福宁高速公路建成比104国道缩短里程55公里,大大增加了港口的集散能力,扩大港口的经济腹地,有利于海岸线资源的开发,增加整体通过能力,满足现代交通运输的需要。在沿海交通状况突飞猛进发展的情况下,宁德市加快省级干线“八纵九横”公路改造,提高公路等级,实现山区交通的跨越式发展,使交通基础设施初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密切沟通沿海大通道与山区县的联系,形成区域内外循环的公路交通干道网,拓宽闽东港口的腹地,增强闽东经济发展后劲。
莆田市强化以交通运输、能源、防灾减灾及城市公共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拟建成东南沿海能源供应中心,先后建成了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湄洲湾火电厂二期工程,总投资119.8亿元的福建液化天然气(LNG)总体接收站填海工程已开始动工,接收站建成将为福州、泉州、厦门、漳州等东南沿海城市输送液化气,同时也将促成了当地的气电一体化:促进投资84亿元的莆田燃气电厂。
(三)第三层面特色产业方兴未艾
南平、三明、龙岩等市积极与沿海对接,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资源转化,使之成为福建的开放腹地。福建虽然地处沿海,但区内80%以上是山区。由于种种原因,全省几个山区市拥有的经济总量,与沿海市这有相当大的差距。近年来,省里进一步落实对山区发展的扶持政策,有力地推进拓宽山海协作通道的建设。2002年以来,福建在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安排上向山区倾斜,支持带动山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投资项目和大型设施项目建设,积极引导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山区转移。全省建立了省、市、县(市、区)山海协作重点项目储备库,在全省山区培育50个山海协作示范工程和100个山海协作重点骨干项目,以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发展。
与此同时,省里还制定了山海协作重点项目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进一点加强对山海协作项目与资金的管理。确定了36家示范工程(项目)和59家重点骨干项目,已累计下达山海协作重点项目贷款贴息资金1.18亿元。山海协作逐步向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发展,引导了外企、乡企、私企、金融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与山海协作;促进了农业综合开发,发挥自然资源整体优势,发展有特色、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和名特优产品;推进了农业、林业、水电、旅游、矿产等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其产品的深度加工;加快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以特色资源加工、绿色产品开发、旅游生态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特色;加大了山区科技成果和农村新技术推广力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老工作基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来源:福建省统计局外部信息网
石狮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泉州市南部,市域三面临海,西与晋江市接壤,北距泉州市21千米,南离厦门97千米,地理坐标为北纬24°39′-24°49′,东经118°35′-118°48′。面积189.2平方千米。人口31万人(2006年)。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族、满族、畲族等少数民族,通闽南方言。
石狮是一座富有魅力的年轻城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地处文化历史名城泉州与经济特区厦门之间,与台湾隔海相望,市域三面临海,海岸线长67.7公里,全市面积160平方公里。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市,现辖7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30万,外来流动人口40万。建市以来,石狮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机遇、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爱拼敢赢的人文精神,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2009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24亿元,增长12.9%,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标。财政总收入28.1亿元,增长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4亿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555元,分别增长9.5%和8.7%,均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标。经济竞争力位居中国县级市第11位、全省首位,荣膺全国十大活力县级城市。基本介绍:邮编:362700代码:350581区号:0595拼音:Shí Shī Shì英译:Shishi City
全市辖2个街道、7个镇:湖滨街道、凤里街道、灵秀镇、宝盖镇、蚶江镇、祥芝镇、鸿山镇、锦尚镇、永宁镇。共有21个社区、101个行政村。市政府驻湖滨街道八七路。海岸线长67.7千米,岛礁54个。中部高,四周低。中间宝盖山海拔209.6米,双架山海拔206.9米,西部为低丘,南北东部均为由中部低丘逐渐过渡到台地、平原。属南亚热岸季风气候,年均气温在20-21℃,年均降雨量911-1233毫米。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宝盖山姑嫂塔、石湖六胜塔、永宁李子芳烈士故居、城隍庙、虎岫寺、金湘院、长园塔。石狮的来历:
在宫殿大门外一般都有一对石狮或铜狮,有辟邪的作用。在宫殿大门外一般都有一对石狮或铜狮,按建筑方位,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左雄右雌(石狮子在大门两口的摆放都是以人从大门里出来的方向为参照的),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放在门口左侧的雄狮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放一个绣球(也有雕成张着嘴的);门口右侧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或者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也有雕成闭着嘴的)。大家也可以从狮子爪下的东西来辨别:如果爪下为球,象征着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力,必为雄狮。爪下踩着幼狮,象征着子孙绵延,是雌狮。又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霸气之兽。所以有“尊贵”和“威严”的作用。今已从宫殿、衙门延伸到各级政府机关甚至民间住宅,门前都喜用石狮辟邪显威风。当然并不是每家每户都适合摆放石狮,如果没有如帝王之家的气魄是完全镇不住的他的霸气,反而还有可能会被他的霸气所伤。在中华大地上,还有南狮和北狮之分。北狮雄壮威武,南狮活泼有趣。还有所谓“三王狮”,那是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而狮子所蹲之石刻着凤凰和牡丹,凤凰是鸟中之王,牡丹是花中之王,所以有“三王狮”的称谓。很难考证从何时起,石狮就成为了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作为家宅的守护神而出现。中国的麒麟、四不像神兽及狮子都在不约而同的出现在封建列权的大门前而成为精神领域的豪宅守护神,而这一文化现象也同时出现在了东方和西方的家宅文化中。时至今日,门口的石狮依然是尊贵、不可侵犯的标记。
编辑本段石狮政治:
石狮是一座富有魅力的年轻城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地处文化历史名城泉州与经济特区厦门之间,与台湾隔海相望,市域三面临海,海岸线长67.7公里,全市面积160平方公里。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市,现辖7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30万,外来流动人口40万。建市以来,石狮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机遇、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爱拼敢赢的人文精神,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2009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24亿元,增长12.9%,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标。财政总收入28.1亿元,增长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4亿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555元,分别增长9.5%和8.7%,均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标。经济竞争力位居中国县级市第11位、全省首位,荣膺全国十大活力县级城市。
编辑本段石狮经济:
2003年,石狮市辖7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30万,外来流动人口40万。建市以来,石狮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机遇、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爱拼敢赢的人文精神,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0.5亿元、财政总收入1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9.42亿元,分别比增15.2%、21.2%和25%,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居全省第一。2008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40.2亿元,增长16.5%;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18.1%、16.6%,三次产业比重为4.9∶53.4∶41.7。农业总产值23.3亿元,增长1%;水产品产量33.6万吨,增长4.8%,其中海水产品产量33.52万吨,位居全省第二名。工业总产值427.9亿元,增长22.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16.61亿元,增长29.6%,其中纺织服装业产值193亿元,增长1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1.58亿元。财政总收入22亿元,增长22.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6亿元,增长23.1%。金融机构存贷比例提高到72%,石狮农村合作银行正式开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4亿元,增长15.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85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5元,保持全省第一,实际增长9.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59.99亿元,比年初增长4.7%。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22位,保持全省十强县(市)第2位。——中国休闲服装名城。
石狮以服装闻名于世,是中国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集散地,经过20多年精心培育,已形成了一条以服装加工生产为核心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涵盖纺织、漂染、成衣加工、辅料、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全市拥有3000多家服装及配套行业企业,以服装为主的注册商标达2000多个;以石狮为中心,连接晋江、泉州等周边地区而形成的福建服装板块,共有纺织服装企业1万多家,年产值达500亿元,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服装板块。石狮服装50%出口,许多国际知名服装品牌,如鳄鱼、啄木鸟、周织、卡丹奴等都在石狮进行原料采购、定单生产。石狮已成为全球性服装加工贸易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成为中国五大服装跨国采购基地之一。于2003年动工兴建、总投资15亿元的国际性服装物流配送中心、亚洲最大的服装专业市场——石狮服装城,2005年开业至今,已迅速跻身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和中国十大创新市场。以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暨休闲服装博览会为平台,以石狮服装城为中心,连接鸳鸯池布料市场(全国四大布料市场之一)、塔前服装辅料市场、洋下服装辅料面料综合市场及塔前服装机械市场,构成了石狮独具特色的纺织服装商贸区。近年来,随着一批大型纺织服装上游项目相继进驻石狮,如总投资22.38亿元的 PTA、总投资12亿元的协盛协丰50万碇纺纱等项目,进一步加快了石狮纺织服装产业优化升级。——工贸旅游港口城市。
石狮工业已形成以纺织服装为主导,以五金机械、印刷包装、鞋业鞋材、体育用品、食品饮料、电子信息为支柱的产业体系。总投资2500万美元的王老吉顺利投产,带动了彩印、易拉罐、制盖和包装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港口一直是石狮经济最活跃的地带,目前石狮拥有石湖、祥芝、永宁3个深水良港,形成了以国家一类口岸石湖港为龙头,以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石湖港工业区为重点的港口经济带。石湖港年货物吞吐量已超千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超70万标箱,占泉州地区集装箱总吞吐量的半壁江山,跻身中国港口内贸集装箱码头五强。石狮是全国渔业百强县市和福建省渔业十强县市,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2位,主要海产品有200多种,浅海滩涂面积8183公顷,拥有祥芝、东埔等国家级渔港,初步形成以华宝化工、明祥食品为龙头,以新沙堤鲍鱼育苗、永宁海水网箱养殖为特色,以祥芝水产品批发市场为辐射带动的蓝色产业基地。石狮人文历史悠久,海浪沙滩和海蚀地貌构成的绚丽滨海风光与海丝文化、服饰文化等特色文化及舞狮、灯谜、南音、泼水节、踩球舞等民间文化相互融合;以石狮服装城为主的工业和购物旅游与以黄金海岸、红塔湾为主的滨海旅游互相促进;以姑嫂塔、六胜塔、林銮渡、虎岫寺、朝天寺、城隍庙、洛伽寺为主的名胜旅游与以灵秀山森林公园、宝盖山生态公园为主的休闲旅游交相辉映,构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体系。成功举办了国际和全国帆船冠军赛、首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等各类活动——著名侨乡、对台窗口。
巍峨高耸的姑嫂塔、石湖塔就是当年海上导航的标志,从这里出发,石狮人随郑成功去开发台湾,随洋船远渡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如今全市旅外华侨和港澳同胞近30万人,祖藉石狮的台胞30多万人。广大侨胞和港澳台胞素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热心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几年来捐办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公益事业的资金达7亿多元。建市以来,石狮充分发挥侨台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做活对台经贸这篇文章。至2009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086家,投资总额310.4亿元,外商实际到资30.4亿美元。2009年,企业自营出口7.2亿美元,比增6.1%。——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
全市进行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和岸线规划,加大城乡规划建设力度,全面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至32.6平方公里。先后建成220KV变电站3座、110KV变电站10座,全市日供电能力达55.4万千瓦,实现通往福州、厦门的双回供电线路的架设。建成日供水20万立方米、7万立方米、4万立方米的自来水厂各1座,20万立方米自来水厂扩建一期工程投入运行,二期工程正在加快推进,总投资2亿多元的引水工程竣工通水,引水二期输水管线工程开工建设,全市日供水能力达45万立方米/日,人均供水量全省第一。基本实现全市村村通公交车,村村通自来水。同时,建成了沿海大通道、沿海防潮防洪工程、城市垃圾焚烧处理厂等一大批重点项目,总投资58亿元的鸿山热电厂建成后将淘汰服务区所有燃煤锅炉和导热油炉,进一步增强石狮发展后劲。——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石狮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市拥有高等职业学校3所、中专1所、中学15所、小学65所,教育水平居泉州市先进行列;建成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海峡两岸科技孵化基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政府、企业、社会信息化进程,率先在全省建成第一个一体化的县级市电子政务综合办公平台。全力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先后建成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馆)、游泳馆、老干老龄活动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一批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华侨医院、妇幼保健院、120急救中心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投资8亿元的石狮市医院新院正在抓紧建设中。建设博士后工作站,加快引进人才步伐,切实关爱外来员工。加快建设和谐社会步伐,深入开展平安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社会保持安定稳定。通过不懈努力,石狮先后荣获了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卫生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市和福建省教育先进城市、文化先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城市、首届平安县(市)等荣誉称号。
编辑本段人口气候:
全市总人口303120人(2003年末),其中非农业人口100934人。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族、满族、畲族等少数民族,通闽南方言。石狮市是福建省的省辖市(县级市),由泉州市代管。石狮市人民政府驻八七路。海岸线长67.7千米,岛礁54个。中部高,四周低。中间宝盖山海拔209.6米,双架山海拔206.9米,西部为低丘,南北东部均为由中部低丘逐渐过渡到台地、平源原。属南亚热岸季风气候,年均气温在20-21℃,年均降雨量911-1233mm。
编辑本段气候资源:
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季风显著,雨水充沛。夏长不酷热,冬短无严寒。唐代诗人包何的“连年不见雪,到处即行春”诗句,描绘了这里气候宜人的特点。平均气温在12℃左右,全年平均气温20℃~21℃,;无霜期全年长达320多天,常年降雨量911~1233毫米。夏季多干旱,5~10月份常有台风。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名称起源:相传隋代此处有一风穴,故名凤里,后建凤里庵,建有石亭,旁立一对石狮,名为石狮亭,商旅往来,以石狮为标记,久之遂成惯称。自唐朝以来,石狮是南安县、晋江县境地。古代石狮:唐武德元年(618年),石狮境内行政区域属建州南安县。开元六年(718年),析南安东南地置晋江县,石狮境域属泉州晋江县。宋初,石狮境域属平海军晋江县,后属泉州晋江县。元代,属泉州路(一度改称泉州府)晋江县。明代,石狮境域属泉州府晋江县。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增设晋江县石狮分县。以晋江县贴堂县丞驻石狮街,代管安海。乾隆三十五年,石狮县丞移驻安海旧通判署,嗣后,改设安海分县,石狮一带事务仍归晋江县处理。清代,石狮境域属泉州府晋江县。近代石狮:民国元年,石狮境域属南路道晋江县。民国三年,属厦门道晋江县。民国十六年,属福建省晋江县。民国廿三年7月,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晋江县。民国廿四年10月,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晋江县。1942年设石狮镇,属晋江县。1949年9月,石狮境域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晋江县。1949年9月2日石狮镇解放。现代石狮: 1980年1月,属晋江地区晋江县。1986年1月,属泉州市晋江县。1987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析晋江县石狮、蚶江、永宁3个镇和祥芝乡,置石狮市,由泉州市代管,为省辖县级市,并作为福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1988年9月30日石狮市正式成立。 1990年10月,撤销石狮镇建制,成立石狮街道。1991年10月,撤销祥芝乡建制,成立祥芝镇。 1993年7月,石狮街道一分为四,成立宝盖镇、灵秀镇、凤里街道、湖滨街道。 1997年石狮市辖2个街道、5个镇,15个居委会、100个行政村。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凤里街道面积3.98平方千米,辖8个居委会、3个行政村:东村、后花、宽仁、馆顶、仁里、新华、华南、华仑;新华、五星、大仑。湖滨街道面积6.17平方千米,辖6个居委会、4个行政村:湖东、新湖、湖南、金林、仙迹、花园城;曾坑、、长福、林边。蚶江镇面积34.38平方千米,辖19个行政村:石渔、锦里、莲东、石壁、锦亭、石农、锦江、莲中、东垵、水头、大厦、蚶江、莲西、洪窟、古山、厝仔、莲塘、溪前、青莲。(另有一说面积38.47平方千米)祥芝镇面积46.51平方千米,辖28个行政村:伍堡、西墩、祥渔、祥运、祥农、大堡、洪厝、古浮、莲坂、后湖、丘下、赤湖、东店、杨厝、西港、东园、莲厝、郭厝、厝上、锦尚、卢厝、港前、谢厝、深埕、东埔一、东埔二、东埔三、奈厝前。永宁镇辖有1个居委会、20个行政村:永宁;沙堤、下宅、郭坑、山边、院东、郭宅、塔石、西偏、洋厝、前埔、子英、西岑、港边、梅林、外高、浯沙、金埭、沙美、新沙堤、后杆柄。宝盖镇面积21.53平方千米,辖15个行政村:玉浦、上浦、雪上、塘头、龙穴、杆头、坑东、前园、前坑、塘后、后垵、松茂、仑后、龟湖、塘边。灵秀镇面积16.32平方千米,辖11个行政村:彭田、前廊、塔前、茂厦、港塘、仕林、塘园、钞坑、华山、灵狮、灵峰、灵山。 1999年7月15日,经省民政厅批准,增设鸿山镇,辖从祥芝镇划出的西墩、东埔一、东埔二、东埔三、伍堡、洪厝、莲厝、郭厝、东园、丘下10个村;增设锦尚镇,辖从祥芝镇划出的锦尚、东店、厝上、杨厝、西港、深埕、谢厝、卢厝、港前、奈厝前10个村。 2000年,石狮市辖2个街道、7个镇:凤里街道办事处、湖滨街道办事处、灵秀镇、宝盖镇、蚶江镇、永宁镇、祥芝填、鸿山镇、锦尚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49878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湖滨街道 81494凤里街道 79052灵秀镇 75261宝盖镇 54757蚶江镇 56953祥芝镇 43714鸿山镇 33157锦尚镇 24666永宁镇 49732。 2003年末,石狮市辖2个街道(凤里、湖滨)、7个镇(永宁、蚶江、祥芝、宝盖、灵秀、鸿山、锦尚),2个居委会、19个社区、101个村委会。2003年末,全市总户数79857户,总人口30312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0934人。各街镇人口(人):湖滨街道 29984凤里街道 32449灵秀镇 52110宝盖镇 67379蚶江镇 49586祥芝镇 30941鸿山镇 29444锦尚镇 22377永宁镇 53474。 2005年,石狮市辖湖滨、凤里2个街道,灵秀、宝盖、蚶江、永宁、祥芝、鸿山、锦尚7个镇,共有20个社区、1个居委会、101个行政村。 2007年,石狮市辖 9个镇(街道)。其中镇7个、街道办事处2个,村(社区居)委会122个,其中村101个、社区居委会21个。乡镇简介:湖滨街道代码350581001办事处驻长福,辖9个社区: 001:金林社区、011:湖边社区、004:新湖社区、005:仙迹社区、006:花园城社区、007:长福社区、008:曾坑社区、009:玉湖社区、010:林边居委会。凤里街道代码350581002办事处驻龙华,辖10个社区: 001:东村社区、002:后花社区、003:宽仁社区、005:仁里社区、006:新华社区、007华:南社区、008:华仑社区、009:五星社区、010龙:华社区、011:大仑社区。灵秀镇代码350581100镇政府驻塘园,辖12个村委会: 201:仕林村、202灵:狮村、203:灵峰村、204:灵山村、205:前廊村、206:华山村、207:港塘村、208:塔前村、209:茂厦村、210:塘园村、211:彭田村、212:钞坑村。宝盖镇代码350581101镇政府驻塘边,辖1个居委会、19个村委会: 001:宝源居委会、201:坑东村、202:杆头村、203:龙穴村、204:前园村、205:前坑村、206:塘后村、207:塘边村、208:仑后村、209:松茂村、210:后安村、211:山雅村、212:铺锦村、213:后宅村、214:郑厝村、215:苏厝村、216:塘头村、217:玉浦村、218:上浦村、219:雪上村。蚶江镇代码350581102辖19个村委会: 201:蚶江村、202:锦江村、203:锦里村、204:石渔村、205:石农村、206:大厦村、207:莲东村、208:莲中村、209:莲西村、10:石壁村、211:东垵村、212:_莲塘村、213:溪前村、214:青莲村、215:厝仔村、216:古山村、217:洪窟村、218:锦亭村、219:水头村。祥芝镇代码350581103镇政府驻祥农,辖10个村委会: 201:祥农村、202:大堡村、203:前山村、204:古浮村、205:莲坂村、206:湖西村、207:赤湖村、208:后湖村、209:祥渔村、210:祥运村(垵渔)。鸿山镇代码350581104镇政府驻西墩,辖11个村委会: 201:伍堡村、202:西墩村、203:东埔一村、204:东埔二村、205:东埔三村、206:洪厝村、207:莲厝村、208:郭厝村、209:东园村、210:邱下村、211:湖厝村。锦尚镇代码350581105辖10个村委会: 201:东店村、202:西港村、203:杨厝村、204:奈厝前村、205:厝上村、206:深埕村、207:谢厝村、208:卢厝村、209:港前村、210:锦尚村。永宁镇代码350581106辖1个社区、20个村委会: 001:永宁社区、201:外高村、202:浯沙村、203金:埭村、204:梅林村、205:港边村、206:沙堤村、207:下宅村、208:郭坑村、209:后杆柄村、210:院东村、211:山边村、212:郭宅村、213:子英村、214:西岑村、215:前坡村、216:西偏村、217:塔石村、218:沙美村、219:洋厝村、20:新沙堤村。
编辑本段石狮旅游:
姑嫂塔
人文荟萃,物华天宝。踏改革开放浪潮,崛起于闽南沿海的新兴城市石狮,旅游资源丰富,闽台文化渊源于一体。石狮三面临海,位于历史名城泉州和经济特区厦门之间,与台湾岛隔海相望,距金门仅16海里。这里是著名的侨乡,全市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及祖籍石狮的台胞达60万人之多。石狮山海交融,滨海旅游优势独具,67公里的海岸线岛礁棋布、碧海银滩,省级旅游度假区“闽南黄金海岸”和省重点旅游项目“海洋世界”点缀其间,港湾优美,风光怡人,是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石狮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姑嫂塔、六胜塔巍峨壮观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海上航标,也是闽南侨乡的重要标志:永宁镇镇海石写满了抗倭斗争可歌可泣的历史,蚶江海防官署碑记和唐代与台湾鹿港对渡的林銮古渡,是台湾与大陆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和标志,永宁城隍庙、虎岫寺、朝天寺、洛伽寺则是宗教圣地,灵秀山风景区林木茂盛、湖泊秀丽,是休闲疗养旅游理想之地。石狮是购物天堂,具有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的美誉,以服装鞋帽为主的小商品市场独具特色。石狮有18条商业街、8个专业商品市场、10座商业城,有20000多间大小店铺,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石狮基础设施超前建设,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十分完善,距晋江机场14公里,距厦门国际机场90公里,拥有国家一类口岸石湖港和二类祥芝、梅林对台贸易码头。全市较具规模的旅游酒店20多家,其中四星级酒店3家,三星级酒店7家,旅行社9家,形成了较具规模的旅游服务体系的酒店20多家,为八方来客提供完善的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 2002年,石狮市委市政府在“四市三海”战略中,将“旅游旺市”放到重要位置,并以此为突破点,带动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社会支持,大力发展石狮旅游品牌,突出打造四大旅游“名片”,即突出中国服装名城地位,打造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品牌;突出闽台交流,民俗交流特色,打造独具特色文化品牌,突出“海丝主题”,打造石狮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东端历史文化品牌。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全市人民和海外侨亲的共同努力,石狮这一东南沿海著名的旅游胜地,犹如一颗璀灿的明珠必将更加光彩夺目。
编辑本段石狮三大工业区(集控区):
石狮市把服装纺织产业链中的污染产业(漂染、水洗、印花等企业)大部分集中于沿海三镇祥芝镇、鸿山镇、锦尚镇的大堡、伍堡、锦尚三个污染产业集控区,集中解决供水供电,垃圾污水等集中处理等等。【行车路线】前两个集控区可以在市区搭乘8路公交车到达,后面的那个可以搭乘18路公交车到达,欢迎大家去参观一下。石狮在全国首开集控区之先河,在服装制造业形成规模之后,向产业链上游的纺织面料印染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就前瞻性地考虑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兼顾的严峻课题。1991年,在石狮仅有27家小规模印染企业、14家小型电镀企业时,就规划建设了全国最早的污染集中控制区——祥芝大堡集控区。国家环保总局高度评价了超前于产业经济发展的该项目。时任国家环保局局长、原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曲格平,在视察大堡集控区时,高度赞扬并欣然命笔题词:“大堡工程,南华生辉”。
不是玛瑙产地,位处交通不便的山区,却在过去20年内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玛瑙加工贸易基地,这个神奇的地方就是厦门岛外邻近漳州的东孚镇东埔村,一个昔日算得上是厦门最偏远的贫困村。
走在村内约数米宽,不到两公里的主干道上,两边全是前店后厂性质的玛瑙店铺,几乎每家店的前面都有店家的私家车。路边和不少人家的院子里,是一桶桶已经被切割完的玛瑙废料,不时能听到机器切割石材的声音。村里的小溪是白色的,里面漂浮的是石粉。这条村子距离厦门岛内约一小时车程,需要经过工业区与农田、龙眼林等。坐公共汽车则需要转车,往来厦门岛一趟需要约2小时。许多土生土长的厦门人甚至不知道市里有一个知名的玛瑙村。
但在玛瑙经营商家的认知里,这却是最重要的拿货基地,义务小商品市场中有90%的商品来自这里。不同于辽宁阜新以中国原产的玛瑙,并以摆件销售为主,东埔村的玛瑙原料来自于巴西、乌拉圭、巴拉圭、印尼等海外产地,以饰品销售为主。目前它进口的玛瑙原料已占全国的80%以上,东埔的玛瑙商几乎垄断了巴西和乌拉圭两个国家的玛瑙矿;国内80%、国外60%的销售市场份额被东孚玛瑙占据。2,000多人的村子里,有大大小小400多家玛瑙生产企业、作坊、店面,去年的产值超过3亿元。
这些是取过手镯后的玛瑙边角料,巴西和乌拉圭的天然玛瑙料多数是这样的↓↓↓
这条贫困山村与玛瑙结缘,起源于1990年,一名台商收到已在海沧投资了一家贝壳饰品加工厂的朋友邀请,决定在东孚选点建设玛瑙加工厂。他第一次到东孚镇,坐的就是村民张武阳开的出租车,张武阳向他推荐了自己的家乡东埔村。后来两人逐渐成为朋友。1995年,台商因为经营不善决定将工厂转让。张武阳和同村两个朋友一起凑了20万元收购了这家工厂。他们加强了技术管理,并且开始背着麻袋一个一个景点、一个一个摊点、展会地去推销玛瑙手镯。一年内就收回了投资。
其他村民看到了这个生意的前景纷纷效仿,随后两三年内,东埔村建起了近百家作坊或工厂,其中有三分一是张姓家族所建。2001年,东埔玛瑙在厦门国际投洽会上一鸣惊人,被外商及国内客商所了解。2008年,由东埔玛瑙村参与制定的玛瑙标准成为省级标准。
目前东埔大型的玛瑙加工贸易商,目前都有专人常驻乌拉圭和巴西等地矿山,掌握着原料资讯,与当地矿主订下一年一签的合同。当地的矿主以数十到数百元的价格将玛瑙原石以工业原料的价格销售给东埔商人,他们回来剖开原料后,根据成色的好坏以及图案,加工成手镯、挂件乃至摆件。有些精工雕琢的摆件,价值数十万元。在东孚镇的玛瑙博物馆里,不乏市值数十万元的玛瑙雕刻精品。
当地的简易厂房里,一间厂房可以摆三四十台剖石机和钻孔机。这个行业不需要太多的人手,一个人可以同时看十台机器。在厂里,能看到成桶的巴西灰玛瑙戒指和手镯。而来自义乌、广东、河南的客户都会直接跑到村里拿货。周边的好几条村都跟风做起了玛瑙加工贸易。东埔玛瑙在义务以及广东都设置了产品销售点。
2010年,已是厦门海沧区玛瑙协会会长的张武阳怀着感恩的心赴台拜访当初带他入行的那位台商,发现他已经成了一名出租车司机。这让他不得不感慨人生的奇妙。
不过,今年以来由于政府要求公款招待厉行节约,曾经作为礼品选择之一的玛瑙开始销量下滑。今年一季度,整个玛瑙村销量下滑30%。
转型——成为东埔村民最为重视的问题。网上开店、寻找新货源以及提升雕刻水准成为他们的选择。玛瑙村一名店主介绍,在他们村里,现在开设网店的人还不多,但他试水了两年后已经初见成效,每个月淘宝店销售可以达到三四万元,许多品质比较好价格比较贵的镯子和雕件,都是走网络销售的渠道。而线下做的是比较大路货的批发。村子里做得最好的一家店,网络销售还包括了海外批发,他们公司每月的线上线下销售额相加,超过百万元。为了增加产品的独特性,不少店主还会专门到广东或辽宁阜新聘请玛瑙雕刻师傅加工。
上一篇: 福建工业提升门工程
下一篇: 福建工业提升门批发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