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重庆工业化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湖南大型工业提升门

湖南大型工业提升门

来源:行业新闻 / 时间: 2025-05-07

大家好,关于湖南大型工业提升门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属于哪个市哪个区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

长沙市雨花区地处长沙市的东南方向,下辖7个街道办事处、1个乡、1个镇,总面积115.2平方公里,人口50万。雨花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长沙市的东南门户,占据了长沙市东南两个方向出城口的主通道,是长、株、潭三市融城的接合部、桥头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区内有长沙汽车南站、火车货运南站和“五纵五横”的道路交通网络,交通十分便利。区中心地带距长沙火车站、黄花国际机场仅十多分钟车距,距株洲、湘潭两市均只有半小时车程。

雨花区有着坚实雄厚的工业基础,区内有银河信息、九芝堂药业、海利化工、长沙卷烟厂、浦沅机械等多家上市公司和国内外知名企业。近年来,宏生堂药业集团、亿利达中央空调、天剑服饰、泰宝制药、庐山实业、世达高新等大型企业相继落户雨花区投资创业。占地15平方公里的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是我省重点投资项目,已被列入长沙市“二区六园”的基本规划,是各类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的黄金宝地。

雨花区商贸业十分发达。长沙商界有句口头禅:湖南市场在长沙,长沙市场看“雨花”。雨花区既有友谊商城、通程百货等大型商业集团,也有家润多、新一佳、旺和等一批大型超市。区内现有29家专业市场,14家大集贸市场。高桥大市场是全国八大综合批发市场之一,1998年成功举办了全国秋季糖酒交易会;高桥建材市场是全国规范化市场;红星农副产品大市场是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每年一届的湖南(国际)农博会在这里举办。这里已成为全国一流的中国现代农业博览交易中心,是湖南省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工程。

雨花区的农业具有鲜明的都市特色。区内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出产丰富,素有省会“菜蓝子”的美誉,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南方城郊型高效农业综合发展示范区”落户区内,蔬菜、花卉、水产、水果等十大基地建设迅猛发展。占地5000亩的长沙花卉大世界是湖南最大的花市,是农业走集约化经营和产业化道路的成功典范。

雨花区风景秀丽,环境优美,被誉为长沙市的生态城区。区内有被喻为天然氧吧,占地3000余亩的湖南省森林植物园,这里绿树成荫、百花争艳,是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有享誉盛名的同升湖山庄,那里群山环绕,湖光美景尽在眼底,这里可以让你感受到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拥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名都花园、颐美园、碧翠园、巴黎香榭、白果山庄等一批特色鲜明、风景如画设计独特的建筑群落,为古城长沙增添了不少秀美和都市现代气息。同时,雨花区委、区政府为打造一个“开放、文明、友善、诚信的投资环境,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加速经济发展的奖励办法》等政策,对来该区发展的投资者从机制和政策上予以保护、扶持和奖励。区“代办服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收费,“一条龙”服务,免费为投资者代办从立项到审批的所有行政审批手续,为投资者开通一条快捷方便的“绿色通道”。

自然地理

雨花区东北侧为花岗岩低山丘陵地带,地表发育的土壤多为沙土,山势较陡峭,山脊多不相连。东侧和东南侧为红岩丘岗,海拔一般 100米左右。

雨花区探明储量的矿产3种,矿产地23处,已探明的矿产有粘土、石灰、矽砂等,主要矿产探明的储量:矽砂386万吨、石灰石392万吨、红砖粘土1048万吨。

雨花区有流淌都市田园风光的大自然山庄,有被喻为“天然氧吧”、“绿色银行”的湖南省森林植物公园。依山傍水的同升湖山庄内嵌一座水库,如一颗绿色明珠,是雨花的一张天然山水名片。区内植被覆盖面广,全区实有绿地面积86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7.74平方米。2005年新增绿地73.55公顷,其中公共绿地31.1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6.03%。

空气质量居全市之首,是现代人居的首选之地。

历史沿革

雨花区因区内南部的雨花亭而得名。

雨花区是1996年长沙市区划调整成立的新区。

2004年年辖8个街道、1个镇、1个乡。

人口民族

2005年年末雨花区总户数137185户,同比增长4.0%;户籍总人口48.81万人,同比增长5.9%,其中农业人口75650人。总人口中,18岁以下人口7.44万人,18—35岁18.53万人,35—60岁17.09万人,60岁以上5.75万人。2005年共迁入人口38712人,迁出人口16790人。

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得以提升。全年出生人数5099人,出生率为9.99‰;死亡1212人,死亡率为2.37‰,自然增长率为7.61‰。计划生育率达99.45%。独生子女保健费、放弃再生育奖励费、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费到位率均达100%。住院分娩率100%,新生婴儿死亡率控制在8.75‰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5/10万以下。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区级新增养老保险职工5878人,新增医疗保险724人,新增失业保险2701人。全年累计发放城市低保资金1338万元,月人均发放低保金91.9元;发放农村低保金147.18万元,月人均发放37.3元;发放特困家庭医疗救助金92.3万元,受益家庭达407户;救助生活无着落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282人次,救助管理工作走上正轨。

东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稳步提高。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66元,其中人均工薪收入10585元,经营净收入621元,财产性收入195元。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590元,其中服务性消费性支出3506元。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6%。农民人均纯收入7358元,同比增长15.78%,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43%,其中工资性收入2627元,同比增长16.4%;家庭经营纯收入3185元,同比下降2.2%。全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476元,同比增长13.5%,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1955元,在消费分类中增长最快的是交通和通讯及衣着支出,分别增长91%和8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4%,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53.14平方米,同比增加1.18平方米。

风土人情

元宵节这天,乡村里就会组织灯笼队来城里舞龙灯。龙灯队伍由执事擎“火神庙”前导,旗牌手提长方形灯笼,-单位或祠堂庙宇名称。长号开队,金鼓唢呐齐鸣,各式牌灯齐列两旁护卫,龙身蜿蜒翻腾,拼凑各种图案,街邻竞相鸣炮。妇女多年不生育者,接龙灯到厅堂,以龙身绕妇人一周,以盼来年生子;或将龙灯缩短,上骑一小孩绕厅堂一周,取“麒麟送子”之意。狂欢一夜后,将纸灯烧毁,龙头放庙归位,这就叫做“完灯”。

春节舞狮是长沙人的旧俗,如今一些地方还在延续,狮身一般用黄布或饰以五彩苎麻如狮毛状,俗称“狮王被”。玩狮者为两名健壮青年,在“狮王被”中做摇滚纵跳等动作;狮前一人戴假面具扮“土地菩萨”与狮共舞。如家有病人,迎狮子至病人室内走一圈,谓可祛除灾厄;将初生婴儿置放狮子口中片刻,谓可获狮王庇佑。舞狮时,各家燃放鞭炮助兴。舞狮完毕,将狮王被等摆于厅堂上首,扮土地菩萨者唱迎春赞词,当时叫“赞土地”,说的都是吉祥话,以获主家高兴而给大红包。

经济概况

2005年,是“十五”计划执行的最后一年,在长沙市雨花区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提质”的总要求,加快推进产业建设,突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突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力“三力”雨花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一、综合

经济总量再次跃上新台阶。经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271.49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9亿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3.34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114.52亿元,同比增长9.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5.46亿元,同比增长14.3%。一、二、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1、5.8、6.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4%、47.4%、52.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99:52.8:46.21。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55617元,同比增加4210元,同比增长8.2%;按常住人口(60万)计算,人均GDP达45248元,按年平均汇率计算,人均GDP达5525美元。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一般预算收入80168万元,同比增长41.2%,实际可用财力达94000万元;一般预算支出93514万元,同比增长37.2%。“亿元方阵”强势崛起,2005年左家塘、雨花亭两街道在全省率先进入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街道,高桥、侯家塘两街道实现财政收入过亿元。

2005年全区经济运行呈以下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增长实现重大突破;二是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三产业占比增加,二产业占比下降;三是各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增长,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略高于二产业;四是工业总量增大,保持温和增长;五是投资速度减缓,结构有一定改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有待改善和升级,工业化进程有待加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待增强;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三产业发展有待实现重点突破。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保持温和增长。全区全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207.88亿元,同比增长16.9%,其中规模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0.03亿元,同比增长17.1%;规模以下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85亿元,同比增长14.96%。

规模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6.89亿元,同比增长9.2%,对GDP增长贡献率为31.8%,其中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5.66亿元。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0.46亿元,同比增长8%;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0.37亿元,同比增长39.5%;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97亿元,同比增长27.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35亿元,同比增长18.7%。大规模工业增加值中,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6.79亿元,同比增长8%。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0.25亿元,同比增长7.7%。

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加强,全年规模工业企业完成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24.60亿元,同比增长29.18%,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2.9%。

工业企业效益水平创历史新高。全区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0.53亿元,同比增长40.42%;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49.55%。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413.86%,同比提高12.97个百分点,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54238元/人,同比增长9.69%;总资产贡献率为39.66%,同比降低12.68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为100.63%,同比提高0.24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32次,同比降低0.03次;资产负债率为35.14%,同比降低8.35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8.35%,同比提高3.60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28.39%,同比提高32.5个百分点。

全年全区具有建筑业资质的独立核算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2.46亿元;房屋竣工面积112.02万平方米。

三、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55亿元,同比增长17.8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08.31亿元,同比增长22.37%。房地产开发投资40.20亿元,同比增长19.4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为36.04%。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新开工项目134个,新增固定资产58.96亿元。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额为3.23亿元;第二产业投资额为17.63亿元,全部为工业投资;第三产业投资额为90.69亿元。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区各级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1.0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9.9%。

四、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63亿元,同比增长17%,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6.53%。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7.29亿元,同比增长14.06%;餐饮业零售额20.95亿元,同比增长33.91%;其他行业零售额1.4亿元,同比增长53.4%。商品交易市场大型化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全年亿元以上市场9家,实现商品成交额103亿元。

五、农业

全面贯彻“三农”政策,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特色农业长足发展。全年全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764万元,同比增长4.6%,其中农业总产值26462万元,同比增长8.2%;林业总产值24万元,同比下降69.7%;牧业总产值15075万元,同比增长0.1%;渔业总产值2182万元,同比增长3.2%。

农产品结构继续得到调整,全年水果产量1213吨,同比增长23.1%;蔬菜151975吨,同比增长1.2%。蔬菜种植面积为3.87千公顷,同比增长1.0%;水果种植面积为0.05千公顷。

牧业、渔业生产基本保持平稳。全年全区出栏肉猪15.63万头,同比下降5.0%;肉类总产量11945吨,同比下降1.3%;水产品产量1980吨,同比增长20%。

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全年共改造乡、村道路21条,总长25.67公里,投入资金780多万元;完成各类小水利工程项目300多处,完成土石方120万方。

加强科普宣传,大力运用和推广良种良法,全区共发放科普宣传资料8200份,推广频振式杀虫灯160盏,大棚栽培300亩,小拱棚栽培1100亩,防虫网120亩,遮阳网3800亩,薄膜栽培14000亩,引进和推广新品种16个。

六、对外经济与旅游

全年全区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13709万美元,同比增长24.3%,其0口总额10710万美元,同比增长44.7%。

利用外资稳步增长。合同利用外资金额22619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金额12793万美元,按同口径计算,增长119.7%。

全年全区接待国内旅游者465.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7.3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4.7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150万美元。

行政区划

2004年年辖8个街道、1个镇、1个乡。以下区划名录根据湖南省村及村以上行政区划代码(2004年底)整理:

侯家塘街道:辖梓园、韶山路、长塘里、林子冲、侯家塘、湘农桥、泉塘、电院、水院、廖家湾、广济桥、麻园湾、枫树岸13个社区居委会。

左家塘街道:辖狮子山、左家塘、桂花、赤岗、树木岭、荷叶塘、曹家坡、官塘村、红花坡、牛角塘、长钢、王公塘、阿弥岭、曙光、湖橡、窑岭、长岭、营山巷18个社区居委会。

圭塘街道:辖长重、劳动东路、航空路、体院、圭塘、中南院、大塘7个社区居委会;圭塘、大塘、月塘3个村委会。

砂子塘街道:辖砂子塘、桔园、茶园坡、白沙、金地、金科园、梨子山、野坡8个社区居委会。

东塘街道:辖浦沅、省人大、政院、牛婆塘、新雨、芙蓉南路、七里庙、枫树山、东塘9个社区居委会。

雨花亭街道:辖赤岗岭、香樟路、井湾子、自然岭、雨新路、黑塘坡、井巷、井圭路、雅塘村、冯家冲、路桥、华云、正圆、学堂坡、井塘、融城苑16个社区居委会;红星、井塘、自然、莲湖、石马5个村委会。

高桥街道:辖金环、怡园、火焰3个社区居委会;高桥、友谊、五一3个村委会。

井湾子街道(本站注:原出处即没有社区和村委会名录,估计是原出处遗漏)。

洞井镇:辖新城、新裕、商贸城、同升湖4个社区居委会;桃花、白田、金井、鄱阳、高升、板塘、牛头、洞井、天华、桃阳、洪塘、联盟、和平、同升、新兴15个村委会。

黎托乡:辖东山镇社区居委会;黎托、川河、长托、潭阳、合丰、大桥、花桥、粟塘、边山、平阳、东山、侯照12个村委会;黎明渔场"

2020年9月,雨花区上榜2020年中国百强区,名列第20。

2020年9月,2020年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百强出炉,雨花区位列第20名。

2020年7月,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出炉,雨花区位列第27名。

2019年10月,雨花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位列第29名。

2019年10月,雨花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位列第72名。

2018年9月,赛迪顾问发布了2018年中国百强区排名,雨花区名列第39位。

近年来,园区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总体要求,秉承“高位谋划、后发赶超、快速崛起”的建设理念,全力打造现代工业新城。园区概况

1、“一园两区”初具规模。中工招商网是国内专业的厂房租售信息服务平台,覆盖东莞等一线生产发达城市,每天更新数万条厂房信息,每天数十万企业客户访问查询厂房租售信息。工业园区2005年8月正式组建,实施“一园两区”发展战略,规划总面积12.41平方公里。其中红仑新型产业区定位为医疗器械、机械制造及产品配套服务、精细绿色食品产业,规划面积10.41平方公里;东郊皮革产业区定位为制革及皮革深加工产业,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到2009年9月,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开发面积3.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园区建设的基本框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2、支柱产业蓄势待发。一是医疗器械产业优势明显。湖南埃普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血管吻合器(夹)、介入器材、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总投资1.5亿元,分三期建成。2007年4月开始一期土建工程建设,2008年4月竣工,完成生产设备调试进入试产阶段。通过和美国强生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成熟的产品技术储备和强大的营销网络,具备了代表亚洲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正式投产后,将形成电生理电级导管、可控射频消融电级导管、封堵器、球囊导管、球囊支架、远端保护器、房间隔穿刺系统和带止血阀导管鞘等产品10万套(件)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上交税金1200万元,创利1500万元以上,五年之内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环保型介入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二是皮革加工产业独具特色。皮革是湘乡精心培育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由原来单一的制革发展到以猪、牛皮制革为主、皮革制品、化工、机械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布局。皮革产业区入园制革企业8家,明胶企业2家,相关企业2家,形成了年加工猪皮1050万张以上,年产明胶2000吨,年创产值11亿元以上,上交税金4500万元以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3000人以上的规模,成为了目前中南地区最大的猪皮制革基地。三是机械制造及配套产业错位发展。以炳焕建机、三联环保、捷骏眼镜、卓力电源等项目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企业,充分利用我市传统工业的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形成单个产品集成度较高的机械制造小区,成为湘潭市机械制造产业群大型企业的合作伙伴。四是绿色农产品产业前景喜人。华龙米业米胚油、大米蛋白生产线和香雪园、鸿兴食品、农之源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建成投产,有力地带动了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了发展前景看好的精细绿色食品产业。

3、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按照“拉开框架,道路先行”的建设思路,完成了湘乡大道、红仑大道一期工程、引凤路一、二期工程、创业路二期等主干道建设,硬化路面8.3公里。22万伏变电站开始筹建,供水、通讯、排水、绿化亮化等设施同步建设。11万伏城东专用变电站建成交付使用,日处理污水1.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2006年4月建成运行。今年,园区以“四路三区一系统一规划”建设为重心,超常规、快速度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完成皮革产业区定托至怀其道路工程建设;振湘路一期300米和二期500米正在紧张建设;综合服务楼主体工程已完成勘测、设计、预算编制,正在组织征地拆迁;标准厂房15000平方米已完成征地拆迁、勘测、建筑设计、预算编制,正在进行土地平整;安置区第二期已完成场地平整、支路路基建设、排水工程,目前正在进行层面建设;红仑大道三期1300米已完成勘测、设计,正在进行预算编制,即将组织工程招投标,正在进行征地拆迁工作。通过加强园区道路管网、通信网络、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建设,抓好标准厂房建设,确保水、电、气等生产要素供应,提高园区吸纳功能和承载能力,使园区成为推动产业聚集、产业升级的基地。

4、入园企业活力彰显。到目前止,入园企业47家,其中正式投产企业34家,试产企业6家,在建企业7家。一是优势企业引领科技创新。积极引导和扶持园区企业和国内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进行技术对接和创新。成功实现了埃普特与美国强生公司、华龙米业与江南大学、香雪园与盼盼集团、鸿兴食品与香港冷其、农之源与重庆邦恩的技术对接和合作,入园企业生产技术和工艺提升到了同行先进水平。二是投产企业产销两旺。金子箱包制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日本索尼、佳能等公司所配套使用的箱包、背带等外包装250个品种,产品全部销往国际市场。炳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主动融入湖南工程机械产业群,生产SS100/100单柱双笼货用施工升降机,SS150型门式货用施工升降机系列产品,打入国内10多个省市,并参与国际竞争。磐峰水泥日产水泥1000吨,产销两旺。三联环保专业生产除尘设备,产品销往湘钢、涟钢、新钢、南钢以及金昌铁业、马坑铁业、中石化等单位。湖南亚帝总投资1亿元,占地30亩,今年4月正式试产,可实现年产值8000万元,税收2000万元以上。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省怀其皮革集团拥有现代化生产车间7栋,标准厂房5万多平方米,机械设备近300台,形成了年加工猪皮450万张的规模。2008年实现产值2.78亿元,上交税金720万元,今年上半年订单充足,日加工猪皮3000张以上。三是在建企业来势看好。农之源、红球防水、深思电工等入园企业正在紧张建设之中,东方冶金、鼎好塑材等项目基本完成厂房建设,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年内均可建成投产。山东拜尔、雅泰莱、金农饲料、香雪园等多家企业也加大投入续建。

5、招商引资成效明显。通过成功举办2007湘乡首届皮革节暨经贸洽谈会、2008年皮革产业高峰论坛和2008中国制革年会暨环保研讨会,不仅大大提升了园区企业的影响,加强了行业的交流合作,还有力地推进了招商引资工作。先后成功引进了捷骏眼镜、山东拜尔、浙江金桥等项目,开始了与“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转移重点区域的主动承接。由浙江萧山金桥混凝土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在我市新建的年产80万立方商品混凝土生产基地实现了该行业在我市的突破。今年1—9月,园区通过参加了湘潭籍人士新春联谊会和中国上海首届区域间中小企业推介及产业转移承接大会,广泛捕捉信息,走访台商会,成功签约红球防水、汇景选矿、雅德利建材制品、现代物流园、汽车配件内饰产品、冶金材料、红茶精加工、低微碳锰铁、双鹤药业配套、瑞克橡胶、强联铁路配件11个项目,合同引进资金4.28亿元。8月20日,园区与南车集团湖南强联铁路机械有限公司达成入园投资协议,在工业园投资1.2亿元占地150亩,建设轨道交通产业园区,发展城轨车辆、交传电力机车、电机和变压器等轨道交通配件的制造与销售,拟定10月份动工建设。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有力拉动湘乡机械加工、电子电器等配套产业发展,为加速推进湘乡新型工业化、建设工业强市进一步夯实平台,壮大基础。红球防水、深思电工、农之源、雅得利、电镀中心等5家新入园企业已全面开工建设。

6、园区效益快速提升。2007年,园区实现产值8.1亿元,销售收入8亿元,工业增加值2.29亿元,财政总收入2080万元。2008年,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5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财税总收入5056万元,同比增长192%,其中工业企业实缴税金3530万元,同比增长10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168万元,同比增长46%。

湖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以包装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高等学校。1996年通过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坐落在南方工业重镇湖南省株洲市,校园环境幽雅,交通十分便利。

一、历史沿革

湖南工业大学的前身为株洲工学院。株洲工学院建校于1979年,经历了株洲大学、中国包装工程学院(筹)、株洲工学院的变迁,原隶属于中国包装总公司,2000年高校体制改革后,实行以湖南省和中国包装总公司、中国包装联合会共建的新体制,是我国目前唯一以包装为办学特色的高等院校,素有“中国包装教育的旗帜”、“中国包装人才的摇篮”、“中国包装科研的基地”之称。

2003年7月17日,省长办公会议决定以株洲工学院为基础,整合株洲的高等教育资源,筹建湖南工业大学,为湖南工业化、包装的现代化和株洲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服务。2004年8月18日,教育部批准筹建湖南工业大学。依靠省、市政府以及中国包装总公司的大力支持,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观,办学实力大幅提升。2005年11月17日,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派出9人专家组来校对湖南工大筹建情况进行评估,一致同意提交教育部会议表决; 12月29日,教育部组织50名专家在南京投票表决,会议全票通过株洲工学院更名为湖南工业大学;2006年2月14日,教育部正式发文,同意株洲工学院更名为湖南工业大学。

二、基本情况

学校占地面积3700亩,分为东、西两校区;现有校舍面积74.2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9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94万册;拥有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体育场馆。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万多人(其中新校区7000人),教职工2100人,其中专任教师1450人,具备正高职称的158人,副高职称的621人,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479人,在读博、硕士402人,聘有4名院士、20余名教授为兼职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6人;湖南省“ 121人才工程”、“百人工程”及学科带头人 15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和培养对象 21人。另外,有硕士生导师 47人,兼职博士生导师 8人。

学校现有硕士点19个,其中一级学科2个;联合培养博士点10个,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学科覆盖工学、文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等7大学科门类;现有4个省级重点专业,46个本科专业,其中7个教育部确立的“国家管理专业”、14个湖南省确立的“热门专业”;有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

三、办学特色

学校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第一位,并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是包装教育特色。基本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包装专业体系,设立了包装工程等4个包装类专业和包装设计等12个专业方向,编写了3套34本全国包装类通用教材,建立了11个包装类实验室,对包装学科体系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以包装特色学科为龙头,环境、材料、机械、自控、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大大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同时学校在全国包装教育中也起着龙头和核心作用,教育部全国高校包装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中国包装技术培训中心均设在学校,学校均为主任单位,学校还是我国第一个被国际包装学会(IAPRI)接纳的会员单位。在加强包装学科建设、完善包装教育体系的同时,学校注重包装科学研究,承担了大量的包装科研项目,取得了大批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为推动我国包装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二是实践教学特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推动全程化、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在校内建设了6个生产实习基地和开放型、创新型实验室;在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广东中山建立了由60余家企业组成的实践教学基地——中山包装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践和课外创新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校获2002年度全国大学生CCTV英语比赛团体一等奖,获2003年全国机器人大赛亚军,获2004年韩国釜山举行的第九届国际机器人赛亚军,获200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二等奖。由于学校注重办学特色,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生源状况和学生就业历年来都在全省高校名列前茅。

三是贫困助学特色。为了支持并鼓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克服生活困难,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学校设立了湖南工业大学特困生助学基金会。目前有20多家企业加入了基金会,筹措资金达100万元。每年都有一批特困学生得到资助。

四、人才培养

学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822人。学校下设 16个二级学院(系)(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包装与印刷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传播系、电气工程系、法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科技学院、社会科学部、体育部、土木工程系、外语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中山包装学院、财会学院),现有本科专业 46个(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引导)、测控技术与仪器、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引导)、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英语、新闻学、广告学、艺术设计、动画、艺术设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等,分布在工学、人文学科、管理学、理学、社会学科等 5大学科门类和 17个一级学科之中,其中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艺术设计、自动化 4个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艺术设计、包装工程、印刷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自动化、广告学 7个专业为国管专业。设有机械设计及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企业管理、材料学、设计艺术学等 1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机械设计与理论、材料学、设计艺术学被批准为湖南省“十五”重点建设学科。初步建成了以包装类专业为主体、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和优势学科群。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以教育创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了一批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施了“ 3+1”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与中山张家边企业集团、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等单位共同创建的“中山包装学院”,为包装类专业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开放式平台,是工科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模式。学校注重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得到优化,“现代包装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 14项,其中一等奖 2项。在全国和湖南省大学生各类竞赛活动中,我校学生表现出了良好的综合素质,获得了上百项荣誉。近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 95%, 2003年名列湖南省高校第一,其中包装设计、印刷工程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学校新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得到教育部、湖南省的充分肯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0年 11月教育部在三峡召开的“全国大学生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会议”上我校作了大会典型发言; 2001年 7月,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率本省高校领导 120人考察了中山包装学院并推广其经验; 2001年 10月湖南省教育厅在我校召开了全省高校教学工作现场会;全国先后有 30余所高校的领导、专家来我校考察、交流;《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将我校誉为“中国包装教育的旗帜”、“中国包装人才的摇篮”、“中国包装科研的基地”。

五、科学研究

学校实施了“科技创新工程”,科研投入与奖励力度逐年增大,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学校建立了“中国包装设计专业中心”、“湖南省包装经济研究基地”、“湖南省现代包装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基地”三个具有包装特色的科研基地和“包装工程设计研究院”、“现代水射流技术研究所”、“环境保护研究所”等 33个研究院所。2001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4项,省部级项目46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76项、国家专利44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近五年出版学术专著、教材432部,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843篇,2003年以来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312篇;主持“包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10余次。其中“智能图像信息处理方法及其在工业系统中的应用”、“决策应用软件开发平台 Smart Decision”、“交流传动系统及其高性能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成了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分别是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绿色包装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高压水射流湍流应用技术及设备实验室、中国包装总公司重点实验室、包装新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六、对外合作

学校实行开放式办学,重视和外界的联系,与中南大学等 10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与德国斯图加特媒体大学、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和法国兰斯大学等 4所海外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聘请美、德、日、澳等 10多个国家的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并与德、美、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36家包装、印刷企业开展厂校协作办学。

学校还长期与地方大中型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联合攻关,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目前,学校依托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新校区的优势,正在积极探索高校校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城市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新模式。

六、发展目标

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工科为主,注重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弘扬包装学科特色,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按照“兼顾行业与地方需要,巩固优势专业,突出特色专业,发展新兴专业”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发展对包装类主干专业起支撑作用的相关专业,同时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增设一些地方急需的专业;稳定规模、改善结构、提升层次、提高水平,为湖南工业化服务,为包装业现代化服务,为振兴工业基地株洲服务,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省属先进的多科性大学。

-----------------------------------------------------------------------------------------------

全国工业大学排名

1、哈尔滨工业大学(985,211)

2、西北工业大学(985,211)

3、北京工业大学(211、8个院士、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37个博士点)

4、合肥工业大学(211,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与其他学校共建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5个博士点)

5、南京工业大学(3个院士、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1个博士点)

6、河北工业大学(211,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7个博士点)

7、沈阳工业大学(1个院士、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0个博士点)

8、浙江工业大学(与其他学校共建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2个博士点)

9、广东工业大学(10个博士点)

10、天津工业大学(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7个博士点)

以下学校没有博士点,不予排列

11、北方工业大学

12、内蒙古工业大学

13、长春工业大学

14.河南工业大学(原郑州工程学院与郑州工业高专2004.5合并组建)

15、安徽工业大学

16、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17、湖北工业大学

18、湖南工业大学(筹)(原株洲工学院)

可以看出在工业大学中是比较差的一个。当然我不是说让你一味的看排名,但是找工作时,你的大学不出名,对你的前途很有影响!!!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