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重庆工业化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景德镇工业提升门厂

景德镇工业提升门厂

来源:行业新闻 / 时间: 2025-05-06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景德镇工业提升门厂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景德镇工业提升门厂以及景德镇还是瓷都吗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很多人都会说是景德镇因为景德镇是千年瓷都

2004年新华社消息;除景德镇外,中国再评出了六个“瓷都”:2003年上半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在福建德化召开会议,分别授予福建德化为“中国瓷都:德化”、浙江龙泉为“中国青瓷之都”、河南禹州为“中国钧瓷之都”、福建永春为“中国陶瓷灯饰之都”;2003年9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在河北唐山陶瓷博览会上授予唐山市“中国北方瓷都”称号;2004年4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又将“中国瓷都”称号授予广东潮州。

由于除景德镇外,其他”瓷都“都是一些协会根据各自的利益所评选出来的,不具备说服力,所以知名度并不高。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景德镇成为“瓷都’是由于1000多年辉煌的陶瓷史形成的良好口碑,是群众心目中的瓷都,而不是协会去评选出来的。也可以换句话来说,正因为景德镇有1000多年领先世界的陶瓷史才有了”瓷都“这个独特的词。所以说”瓷都“是因景德镇而产生的,是景德镇的第二个名字。所以现代“中国瓷都”称号授予广东潮州。

(更新日期:2010-04-25点击:341来源:中国信息报)

关于China,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据说有位华裔青年非常好奇,为什么中国(China)与陶瓷(china)的英文单词只是首个字母有大小写之分?于是青年刨根问底、追根溯源,后来发现中国的陶瓷在古代出口到海外时价格等同于黄金,于是西方人把中国称为陶瓷之国。

而在中国这个“陶瓷之国”,有座古老的城市把这古老的行业、古老的艺术,将这曾等同于黄金的陶瓷一直做到今天,做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工艺陶瓷和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这就是“中国瓷都”——广东潮州。

她古为州郡府治,今是广东“东大门”。2100多年的历史更迭,为她留下了琳琅满目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瑰宝。拥有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堪称“中国第一古牌坊街”的太平路牌坊街;源于唐朝的“粤东第一古刹”开元寺;国内最大的历史人居八角围楼道韵楼……她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更依靠科技创新,以快速发展的特色经济成为拥有“中国瓷都”、“中国日用陶瓷特色产业基地”、“中国服装跨国采购产业基地”、“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中国第一食品名镇”等十多个“国”字号的特色产业基地。她还是广东省陶瓷、食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这里的“枫溪陶瓷”成为广东省三个创建区域性国际品牌试点单位之一;古巷镇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中国卫生陶瓷第一镇”;凤塘镇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中国陶瓷重镇”;饶平县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日用陶瓷出口之乡”……

瓷都制造历史悠久

瓷都潮州,作为中国古瓷都和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素以“白如玉、细如丝、薄如纸、明如镜”的特色闻名遐迩,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与时俱进的魅力。

潮州的陶瓷制作历史悠久,这里的瓷土资源总计超亿吨。唐宋两朝,经济繁荣,当时朝庭十分重视和鼓励海外贸易,据史载与南宋通商的国家有50多个,当时中国最好的对外出口商品之一就是瓷器。据考证,当时中国出口的陶瓷,福建和广东瓷窑的制品又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而在广东,潮州宋窑又占了很大份额,质量也最高,整个笔架山一年就能生产好几千万件瓷器。当时潮州方圆15公里遍布窑场,其中笔架山窑群延展2000多米,民间称之为“百窑村”。192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潮州发现了四尊宋代白瓷佛像和一个莲花座,为中国绝无仅有。经过调查和发掘,考古专家把目光集中到了北宋时期中国南方陶瓷生产的重要基地——潮州笔架山。从1953年开始,笔架山先后出土了11条窑,其中一条长79.5米,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最长的宋窑。

发展迅猛国内前茅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潮州陶瓷注入了新动力,陶瓷行业蓬勃发展,以其“清新、素雅、细腻、玲珑”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目前,全市有陶瓷企业4000多家,加上个体户、手工作坊和配套企业总数近万家,从业人员40万人,拥有工艺瓷、日用瓷、建筑卫生瓷和高技术陶瓷多个产业门类,是全国陶瓷企业最多最集中、产品门类最齐全、出口量最大的基地。

据统计,去年1-10月潮州的外贸进出口总值21.9亿美元,增长17.3%,增幅列全省第一。近年来,潮州陶瓷业产品更新换代大大提速,年创新产品2万多件,创新率达到40%以上。目前潮州陶瓷企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9项,省名牌产品26项,中国驰名商标3件,品牌总量和档次在全国各大瓷区独占鳌头。

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潮州市陶瓷已经形成以枫溪为龙头带动,古巷、凤塘和饶平等瓷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南国瓷都龙头效应

枫溪是中国著名的陶瓷产区,是“中国瓷都”——潮州的龙头。早在1300多年前,枫溪人民就开始了陶瓷生产。据史载,明朝中期枫溪境内的陶瓷砖窑绵延数华里,手工作坊达几十家。传统的制作工艺一直传承下来,至20世纪60年代,枫溪已成为全国十大产区之一。进入80年代,枫溪陶瓷更是紧抓时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把枫溪陶瓷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生产国际市场需求产品为主的国际化产业。

枫溪区紧紧围绕“科技兴瓷”战略,以打造公共技术平台为关键点,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借脑”国内外,全方位提升枫溪陶瓷的核心竞争力,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从而实现支柱产业的逆势上升,拉动陶瓷经济快速发展。去年完成GDP62.59亿元,比增11%;外贸出口总值48674万美元,比增16.3%,增速居潮州市第一。

如果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枫溪应对发展经济的长远战略,那么,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则是枫溪有效举措。这里的顺祥,是南国瓷都的一朵奇葩,是瓷都崛起的缩影。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国宴大厅使用的就是顺祥生产的“高效电磁节能灯”,据测试,顺祥公司研发的高效电磁节能灯比普通的白炽灯节能70%左右,使用寿命6万小时以上,是一般节能灯的10倍、白炽灯的100倍。这里的“全福”公司使失传800多年的窑变红釉重新面世,并在“2009广东潮州陶瓷暨特色产品(上海)展销会”上,该公司精心研制的直径2.15米,载入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被誉为“世界最大的瓷盘”的“儒圣图”巨型瓷挂盘,更以180万元天价在潮州市工艺精品拍卖会上成交。这里的“伟业”陶瓷引进“隧道釉”可循环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热,降低耗能达到30%,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德兰特陶瓷厂的产品,则以其独特风格和艺术的魅力吸引消费者。这些产品既可作艺术品来欣赏,也可作高雅的日用瓷来使用。

在枫溪,值得一提还有陶瓷城,该陶瓷城占地60000平方米,总投资约1.2亿元,配有地下车库的枫溪陶瓷展览中心和13幢共203个铺位陶瓷专业批发市场。经过多年发展,枫溪陶瓷城已成为粤东乃至全国最重要的陶瓷交易市场之一。目前,枫溪产品包括餐具、茶具、咖啡具、仿古瓷、礼品瓷、陈设瓷、园林瓷、建筑卫生瓷等十多个门类,具造型精致、色彩丰富、品种多样、风格独特、价格合理等特点而倍受世界各地客商和消费者的青睐,畅销世界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枫溪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工艺陶瓷和工艺化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也是国际市场上工艺陶瓷和日用陶瓷的主要生产基地。

卫陶重镇瓷都骄傲

古巷镇作为广东省区域中心镇之一,历来以盛产陶瓷卫浴制品而享誉中外,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卫生洁具生产基地。古巷镇的陶瓷企业以打造国际品牌为目标,依靠科技,争创高、精、尖、优、特产品。近10年来发展迅猛,2004年古巷就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中国卫生陶瓷重镇”,2006年又被授予“中国卫生陶瓷第一镇”。今春,“国家卫生陶瓷模具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也落户古巷。

在卫生陶瓷业的发展过程中,古巷镇始终抓一个“特”字,以卫生洁具产品为主导,把古巷镇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卫生洁具特色经济专业镇。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扎扎实实地开展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更新花式品种、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从战略上调整卫生洁具业的发展方向,积极引进高新技术设备,改造和提升传统卫生洁具业。符合标准的产品是打开市场的基础,在国家卫生陶瓷标准的修制订工作上,古巷已取得话语权:“梦佳、康纳、非凡、畅顺、荣信”等被推选为中国建筑卫生陶瓷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牧野、欧美尔”等被选为全国工业节水标准化委员会用水产品和器具用水效率分技术委员会委员,成为带动行业实施标准化战略的表率。

古巷企业的生产技术已挤入国内前沿,产品科技含量走在前列:国内其他产区所没有的“牧野”中国红、皇帝黄洁具,“欧陆”的一条龙生产电脑马桶,“梦佳”的隧道窑和高压注浆技术……还打造出“安彼”、“利发”、“植如”、“培兴”、“东姿”、“依梦”、“皇马”、“畔岛”、“唯雅妮”、“鹏陶”、“穗陶”、“美隆”、“鹰陶”、“南国”、“名斯路”、“四海”等知名品牌。

陶瓷重镇潮州凤塘

毗邻枫溪、古巷陶瓷经济区的潮安县凤塘镇也充分发挥优势,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陶瓷特色产业,提高产业规模、档次和经济效益。现已形成卫生陶瓷——艺术陶瓷——日用陶瓷为主配套齐全的陶瓷产业集群。该镇继荣获“广东省陶瓷专业镇”称号后,于2007年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为“中国陶瓷重镇”称号。

凤塘镇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交通四通八达,潮汕路、池漳路横穿境内与镇道相接,毗邻枫溪区、揭阳市的揭东县、潮州火车站,形成“三角”地带,有利于带动异地贸易的发展。随着潮州市区逐步西移和枫溪、古巷陶瓷经济的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凤塘镇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日益明显。企业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素质,提升产品品位和竞争力。各陶瓷企业也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积极学习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和模式,大胆引进和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更新花式品种,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目前,全镇几乎所有陶瓷企业都采用了先进梭式窑或推板窑。

凤塘镇现已打造出“恒洁”、“联发”、“金澳特”、“都龙”、“卡朗妮”、“金盾”、“敏东”、“昌隆”等10多个知名品牌,并有“澳丽泰”等多家企业通过ISO质量认证、获“绿色环境保护标志”。

今日饶平活力四射

饶平是广东产瓷名县,瓷器生产历史悠久,瓷土资源丰富,有近千年的陶瓷生产历史,是广东省四大陶瓷产区之一。明清时期我国的青花瓷器风行世界时,饶平九村一带便是粤东出口青花瓷器的主产地。饶平的传统釉下蓝花工艺蓝鲤鱼盘深受拉美人喜爱,1959年被国务院选为国庆10周年庆典期间的餐具。新丰瓷厂生产的128头釉下青花餐具于1961年被送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陈列,部分釉下成套中、西餐具、茶具、咖啡具在阿联酋展览。

改革开放后,饶平县各地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上饶、饶洋、新丰、新塘、三饶、黄冈、钱东等镇以科技强企和品牌建设为主攻方向,实施一批技改和技术创新项目,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培育打造名牌名标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产品,提升支柱产业整体素质,其中新丰镇还被广东省科技厅批准为“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

如今,一幢幢现代化厂房在这里拔地而起,一套套先进生产设备在这里安家落户,一辆辆满载瓷器的集装车在这里启程,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中东、非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就是饶平县日用陶瓷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该县现有300多家陶瓷企业,主营工艺、日用陶瓷,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产业结构从原来单一的日用细瓷发展到日用彩瓷、艺术瓷、建筑瓷3大系列;陶瓷产品也从传统的碗、盘、杯、碟、汤匙五大类发展到通花艺术瓷、西洋美术瓷、汤锅、鱼盘、圣诞节用品、装饰品、中西餐具、咖啡茶具及系列建筑瓷等10大类3000多个花色品种,已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最大的日用陶瓷出口生产基地。

正是这一个个“国级”陶瓷产区的不懈努力,才有“中国瓷都”今日的辉煌。如今,“经营区域”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顶着“国级金名片”前进的潮州人,正掀起一次又一次“中国瓷都”的发展热潮。一个繁华的国际都市正在这里腾起!瓷都潮州将以全新的姿态傲立于世界都市之林!

潮州,名不虚传的中国瓷都!

潮州,享誉中外的陶瓷基地!

潮州,指日可待的世界瓷都!

1月30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流行无限》栏目,播出专题节目《中国砂器技艺大师:张宏亮》。5月6日,张宏亮作为新晋商的代表,又携家人及员工登上《人说山西好风光》大舞台,以情景剧形式,生动讲述平定砂器的前世今生,央视著名主持人白燕升对其赞誉有加。沉寂了20多年的平定砂器又慢慢“亮”起来,成为“文献名邦”平定的一张靓丽名片……

可不止有景德镇瓷器,山西还有名闻天下的砂器。

平定素有“砂器之乡”的美誉,早在战国时期已有生产。盛唐时期,平定砂器与江苏宜兴紫砂、广东砂煲齐名,史称“三鼎甲”。平定砂锅,“煮饭不变色、炖肉不变味、煎药不变性、烹茶不变香、栽花不烂根”。据传,清康熙皇帝患病时,曾派人来到平定选购煎药砂壶。因身体很快康复,龙颜大悦的康熙皇帝便在砂壶上题了一个“龙”字,一时盛传为煎药神器“龙字壶”。

随着平定砂器的广泛使用,逐渐形成了“南宜兴,北平定”的格局。20世纪60年代,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的山西民歌《夸土产》“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格盈盈……阳泉煤炭有名声呀儿呦,平定的砂锅亮晶晶……”唱响大江南北,使得平定砂器名扬全中国。70年代,久负盛名的平定砂锅走上了发展的顶峰。当时,仅冠山镇常家沟村就有七八个砂货厂,砂锅生产热火朝天,成为村里的主要产业,几乎可以代表平定砂器。

曾经让平定人引以为豪的砂锅,却在20世纪80年后开始走向低谷。许多方便实用、美观大方的现代炊具逐步占领市场,砂锅被渐渐冷落。与此同时,随着采矿业、冶炼业的快速发展,村里的年轻人不甘心在又黑又暗的作坊里烧制砂锅,而更愿意到收入较高的煤矿、铁厂打工。作为平定砂锅的生产基地,常家沟村的砂锅产业市场日渐衰微且后继乏人,各家砂货厂相继关张。平定砂器逐渐被新产品所取代,从家喻户晓到败走“麦城”,几乎消匿……

出生于1970年的张宏亮长在一个陶艺世家,父亲张聪是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著名的刻画瓷传承人。耳濡目染,张宏亮从懂事起,就十分了解平定砂器的历史,并与砂器结下不解之缘。20世纪90年代,张宏亮在其父影响下,开始介入砂器制作。1996年,张氏砂器陶艺坊创立,张宏亮与父兄共同从事刻画瓷制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宏亮走上了专门研究砂器的道路。

2002年,一位荷兰商人到平定订购传统砂制的花器,要求是“不能渗漏、口径大而圆、底部小而薄、外表要光洁”。找了好几家,打样都不成功,抱着最后的希望找到了张宏亮。经验老到的父亲张聪深知现有生产技术根本不能满足外商要求,且按当时合约,违约金是很大的一笔数字,所以坚决不同意接单。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张宏亮一口应承下来,“要让平定砂器在我手中重新‘亮’起来”。

起初,张宏亮请来平定烧制砂器最好的老艺人来帮忙,但都以失败告终。无奈,只好自己建窑烧制。平定砂器可借鉴的文字记载很少,基本靠的是口传心授,分工操作,所有的工序都要张宏亮一个人试验。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他先后建了十来座窑,屡试屡败、屡败屡试,几近倾家荡产……

事非经过不知难,面对冷嘲热讽,百味杂陈的张宏亮咬定青山不放松,数年如一日地研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成百上千次地试验,2005年3月,终于烧制出能满足外商要求的砂器。翌年,当6000余件漂亮的产品交给荷兰外商时,张宏亮哭了:“虽没赚到钱,但为平定砂器赢得了尊严和希望。”他独自撑起了平定砂器的一片天……

与外商的成功合作,让张宏亮在砂器领域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2008年,张宏亮与他的砂器一起被省工艺美术协会邀请,参加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领导参观时,对他的产品大加赞赏,平定砂器引起广泛关注。

之后,他又陆续参加了世博会、文博会、中博会、农博会、旅博会等大型展会,并多次获奖。部分产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山西民俗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各式各样的博览会,使平定砂器声名远播。

为了给砂器找到新的卖点,张宏亮不断尝试新的工艺和原料配方。平定砂器易掉砂、手感粗糙,这些难题都被张宏亮一一化解。他研制出了无辐射釉彩喷砂工艺,填补了平定砂器从无釉彩的空白,改善了平定砂器的品质与品相,提升了平定砂器的市场价值。

张宏亮着力设计新型平定砂器,将各种中国元素融入其中,造型古朴精致。每件产品都不是用模型批量生产,而是纯手工制作,件件均是绝品。如今,张氏砂器陶艺坊已能生产茶具、餐具、厨具、灶具等附加值高的工艺品280多种,涵盖日用品、旅游纪念品、艺术收藏品三大类,年产量达到80万件,产品遍布全国,甚至远销日本、韩国、荷兰等国,平定砂器走上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2009年6月,平定砂器烧制工艺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月,张宏亮被山西省文化厅授予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月,张氏砂器陶艺坊被山西省文化厅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4年11月,平定砂器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砂器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一直作为家庭日常器物被广泛应用,虽几起几落但终未绝迹。但砂器难登大雅之堂,一摸一手黑,难看不耐用。平定砂器存在着“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尴尬处境。如何让平定砂器焕发出时代光彩,重新亮起来?

烧制砂器的传统工艺讲究“一坩二压三筛土,四踩五捏六入炉。七煽八杈九熏烤,十分质量十分苦。”一件好的砂器要经过选土、调泥、成型、上釉、晾干、窑烧、烟熏等多道工序方能完成。在严格遵循古法的同时,张宏亮对原料配方、成型方法、窑温控制、火候掌握等关键环节融入物理性能进行大胆改良,传统砂器在他手中变成了集实用和艺术于一体的高档绿色餐具、厨具、茶具,可用来炒菜、烧水、烙饼、煮饺子,甚至炒茶叶。在2010年8月举行的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上,张宏亮的砂器作品被评为专利金奖。

在创新中,张宏亮不忘传承。他成立的平定冠窑砂器陶艺公司先后引进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程师、大学生及技术人员10余名,并长期与山西大学、广东美院等知名院校建立广泛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成立产、学、研合作基地。

2012年11月,在市、县两级政府支持下,由平定冠窑砂器陶艺公司出资扩建,作为阳泉市转型发展的重点项目——平定砂器旅游文化产业园暨平定砂器博物馆项目工程开工。占地面积666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949平方米的产业园,可引进旅游、购物、宾馆、餐饮、物流等相关产业进驻园区,打造以平定砂器为重要生产基地的产业链。按照规划,产业园每年可生产各类工艺砂器300万件,可接待游客3万余人,解决1000多人的直接就业和更多下岗人员的就业难题。

2014年,平定砂器制作技艺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时成立了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砂器研究所,填补了国家空白;成立了全国唯一一家砂器博物馆;创建了阳泉市砂器行业协会和平定县砂货协会。

在人才和科技的支撑下,传承与创新比翼齐飞。到2016年,平定冠窑砂器陶艺公司共获得36项国家专利,并全部转化为产品,拥有全部的自主知识产权。

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它曾经给人们带来过荣耀和辉煌,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古镇和建筑遗迹。中国的四大古镇是我们文化的结晶,它们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一、景德镇

景德镇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和传统。瓷器从五代开始烧制,到明朝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400年间,中国历史上的名窑一个接一个的崛起,一时成名,但大多都没有持续多久,一个接一个的没落淘汰。

明代以后,钧窑、龙泉窑、磁州窑等瓷器系列都比不上景德镇的青花瓷、彩瓷、彩釉瓷,要么停产,要么衰落。

景德镇的制瓷工人在一代又一代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历代名窑的长处,加以发展和完善,从最初的与世界各地名窑并驾齐驱逐渐发展到顶尖地位,成为中国制瓷工业的中心。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群山环绕,长江穿镇而过。景德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浮梁县的马场山及附近的幸子、乐平、婺源、余江县、柏阳等县都是山区,蕴藏着大量的高岭土、瓷石、琉璃果、耐火土等矿产。

这些制瓷原料不仅杂质含量低,工艺性能好,适合制作高档瓷器,而且储量丰富。景德镇及其四乡火焰长,最适合烧瓷器,为窑炉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许多瓷窑位于长江及其交换海岸,河水可以用来洗瓷土;设置水锤,利用水力粉碎瓷土。同时,长江水运畅通,大量瓷器可以顺流而下,到达鄱阳湖,再转运到当时重要的通商口岸,如九江、南京、扬州等地,运往国内外市场销售。

宋代景德镇主要烧制单一品种的青瓷。青瓷因釉色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据说是青瓷中白,白瓷中白。这种青瓷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具有景德镇特有的地域特色。

清末以后,青瓷一般称为“莹青”。宋文献中只有一件青瓷,但不叫“迎青”。清末乃至民初出版的瓷器书籍,有“印青”、“迎青”、“阴青”等名称,都是指青瓷。

在景德镇,有许多烧制青瓷的宋代瓷窑遗址,如湖田、胡翔、盛美亭、石楠街、黄泥头、刘家湾等。以上窑址留下了不少残片,可想而知当时瓷器烧制的盛况。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15个省区在景德镇出土了青瓷。上个世纪青瓷的流通范围如此之广,印证了出土的众多青瓷和瓷窑遗址的丰富遗存,反映了宋代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与繁荣。

五代时景德镇烧制青瓷和白瓷。五代窑址未发现青瓷和白瓷。从中国瓷窑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前期的传统品种在后期有所继承,有所改进或发展。但是,景德镇是个例外。五代时流行的青瓷和白瓷,到了宋代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青瓷。这种现象还有其他原因,不能从一般规律去探究。自汉唐以来,陶瓷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但也有模仿同时期其他品种的例子。例如,汉代北方的彩陶模仿了汉代江南的彩绘漆器

南宋词人李清照《醉花阴》有句“玉枕”,其中玉枕指的是青白玉颜色的青花瓷枕;元代青瓷的碗上刻有“玉出昆山”、“玉出昆钢”等字样,表明青瓷为仿玉制成,寓意明显。

宋代景德镇烧制的青瓷以日用为主,有盛饮食的碟、盘、碗,盛酒的杯、托,盛碗、洗涤和各种香水的梳妆卫生用的,有照明用的灯,还有盛药材、香料或女性化妆品的盒子。有一种种子母盒,三个小盒子贴在一个大盒子上,分别放上粉、靛、朱砂,供女性化妆时使用。此外,为信众男女所烧的观音像,有专门为安葬而设计的塔形盖瓶,寝具有双狮、直立象、卧婴、银锭等各种各样的枕头,其中银锭较多。下图为清代雍正景德镇窑墨色马克杯。

江南地区宋墓出土的青瓷较为常见,少数墓葬有确切的年代墓志。通过对比年代墓出土的青瓷,大致可以看出器物的演变和普及使用时间。紫铸碗是五代时非常流行的一套酒器。北宋时期,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钞碗,仍具有仿金属器物的特点,器身呈瓜形也很普遍。早期墓葬大多在棺盖上盖一个狮子形的按钮,早期墓葬的碗最晚来自惠宗郑和墓。唐代流行壶,壶身较高。五代时,壶演变为浅壶,但仍保留了唐朝的遗风,口扁,壶底大小相近。到了宋代,青花瓷壶由闭口变为开口、叠肩,肩部以下逐渐收敛,口大底小,器形变化很大。流行时间和灌钞碗一样。瓶盖起源于北宋后期,盛行于南宋。瓶身细长,上下大致相等。颈上部细长,有龙、虎、龟、蛇、风、鹤、鸡、狗等图案。堆在上面。有一个塔形的盖子,顶部有一个鸟形的按钮,一些站立的起重机,瓶子的下部有额外的装饰。人们都堆在四周的肩膀上,有的是勇士,有的是十二岁生日。瓶盖延续至元末,上颈仅占瓶高的三分之一,瓶体变长,较南宋有较大变化。宋代箱子产量很大,南宋出现了专门制作箱子的作坊。景德镇烧制的盒子小而扁,有圆形、八角形、六瓣形和菊瓣形。封面多以浮雕印花装饰,箱底无釉。其中有些还标有作坊,如“吴佳何”和“段家何”等。铭文均为直书,国内外出土的这些均标有“吴”、“徐”、“徐”等作坊,《陶记》所述“历代三百余窑”的记载是完全可信的。

宋代青瓷除了具有坯体洁白、釉色如玉的特点外,还有雕花、篦点、篦笔、印花等装饰,进一步增强了青瓷的艺术感染力。北宋初期的青白瓷,通体光亮,无线条,形制规整,珐琅如玉,深得人们的推崇。中期以后,器物上出现了大量的雕花、篦点、篦纹。宗申元丰墓出土了几块小雕花板,板上无釉,说明是过烧法。南宋以后,印刷装饰变得非常流行。传世和墓葬出土的印碟碗很多,很多盘子都被烧焦了。装饰题材和布局方法与河北曲阳定窑相似,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玉色青瓷对江南地区的瓷窑影响很大。出现了很多仿景德镇青瓷的瓷窑,包括江西的南丰、冀州、宁都、赣州、金溪、贵溪等瓷窑。福建的德化、泉州、同安、永春、安溪、南安、莆田、福清、闽清、仙游、连江、浦城、崇安、光泽、建宁窑;广东的潮州、广州、惠州窑;广西藤县、容县、桂平、北流窑;湖北的孙艺程和武汉窑;湖南的益阳窑和衡阳窑;浙江省的江山窑和泰顺窑,与8省34县,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青瓷系列。青瓷是江南两大瓷窑之一,影响很大,居宋代六大瓷系之首。

明代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专门烧制瓷器,供皇室和朝廷对内赏赐,对外交流。御窑厂有陶监,集中景德镇最优秀的制瓷工匠,垄断优质瓷土和青料,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根据朝廷需要,不计工本,不惜烧制出最精美的产品。由此,中国的制瓷技术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代民窑瓷器的生产也发展很快。虽然没有官办御窑厂的产品精美,但产量巨大。“北至,南至坡脚,东至大海,西至蜀,皆取景德镇”(王:《江西大志陶书》)。其中不乏高档品,朝廷所需的“秦限”瓷器均为民窑生产。特别是明代后期,随着制瓷行业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私人瓷窑激增。嘉靖十九年(1540年)“浮梁景德镇人以制陶为业,聚仆万余人”。万历年间(1573-1620),每天“镇上帮工不下数万”。官窑不如民窑,出现“官民争利”的局面,最终形成“官取民烧”的新体制。此外,民窑的图案和纹饰潇洒,尤其是描绘自然的写实纹饰,更能体现制瓷者丰富的创造力和劳动人民浓郁的生活气息。景德镇民窑瓷器值得关注。

到了明代,景德镇的制瓷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制瓷分工非常精细。《天工开物》列举了制瓷制作流程如下:春土、置泥、制坯、浇水、圈圈、书画、喷水、生锈、装盒、填窑、烘烧等。从原料开采到烧制,“72手,平方克。即制作一件瓷器需要72道工序。大部分工序基本都是各司其职,精细的分工和技术的精益求精,不断提升了产品质量。景德镇制瓷人还总结了中国南、北窑的优点,发明了蛋形窑,即景德镇窑。窑炉的革新大大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就这样,景德镇的瓷器业越来越繁荣。

在屹立在长江之畔的景德镇,官窑和民窑的数百个烟囱日夜被红色的火焰笼罩,烟火对峙。“千杵之声大,火炸天,人夜不能寐”。史无前例,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

二、朱仙镇

朱仙镇奇峰故里位于开封市祥符区,郑汴黄河“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上,距郑州国际机场仅40分钟车程。自古繁华灿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春秋时期,郑庄公在朱仙镇古村驻军建城,城名“开封府”,意在“开疆拓土”。汉景帝年间,八朝古都开封为避讳皇帝而开放。战国时期,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厚重的文化,朱仙镇人文景观众多,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有“中国三大岳庙”之一的朱仙镇岳飞庙,有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有建筑风格堪称“东亚最大清真寺”的朱仙镇清真寺。也是豫剧之母湘府调的发源地。

世事沧桑变迁,其他古镇日渐繁华。只有朱仙镇“因水而兴,因水而衰”,在历史长河中无声无息。

朱仙镇的历史不应该沉默,千年古镇应该复兴。新时期,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郑汴一体化取得了显著成效。朱仙镇开封故里凭借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将发展成为河南省建设文化大省、开封市构建文化旅游体系的重要支撑点。

2012年5月9日,由河南快乐党集团投资建设的朱仙镇开封老园林景区举行奠基仪式。该项目是集古镇风情文化、高端养老、生态观光农业为一体的河南省重点项目、省重点旅游项目、开封市重点项目。项目规划总面积约5300亩,总投资120亿元。分为古镇风情区、环湖景区、休闲度假区、古战场文化体验区、生态农民体验区、文化创意养生区、生态湿地体验区、生态林地观光区八大功能区。

朱仙镇栖凤老园以“生态城市建设、文化梦想延伸、外在古典、内在时尚”的规划发展理念,打造以水上观光、娱乐、购物、休闲、度假活动为主的旅游目的地,打造特色旅游综合体。

朱仙镇《开封故里》深入探究了朱仙古镇的历史发展,生动再现了当年朱仙镇的繁华风貌,商业繁荣,文化灿烂,漕运连绵,沿江灯火。以发展现代旅游业为主体,带动周边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为宗旨,加快朱仙镇周边美丽乡村建设;根据景区现状,依托原生态环境,以当地文化、历史、风土人情为资源,以城市人口为目标,开发了符合现代游客需求的特色旅游项目。

朱仙镇开封老园林深入挖掘朱仙镇历史文化内涵,在倡导文化游、历史游、休闲游、体验游等多种常规旅游形式的同时,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旅游设计和规划理念,提出全新的多业态综合旅游发展模式,为游客提供原生态、人性化的服务。

目前,朱桢凯丰故园已建成开放,占地870亩。包括朱仙古镇、水运粮仓区、聚贤湖、状元街、魁星街、下八星街等区域。大江南北古建筑、滨水民宿、特色小店的聚集,将为游客开启一场浪漫温馨的中原之旅。

朱仙镇栖凤老园以复古的明清建筑为主要建筑类型,融入厚重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为游客呈现“镇湖相连,景湖相依,镇在水中,水在镇中,镇湖一体”的独特中原水乡风貌,其中再现了朱仙镇当年商船日夜穿梭,夜晚两岸灯火通明,沿江风光蔚为壮观的繁华景象。

三、佛山镇

佛山,原名季华堂

唐朝时期,佛山的手工业、商业、文化非常繁荣。明清时期发展成为岭南重镇,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世界“四大名镇”。陶瓷、纺织、铸造和医药四大工业在南方蓬勃发展。清末,佛山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先后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新式缫丝厂和第一家火柴厂,创办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竹口厂。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特的岭南传统文化。佛山素有陶瓷艺术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广纱中心、岭南医药之乡、南方铸造中心、民间艺术之乡等等。

佛山是“南陶都”,制陶历史悠久,有700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有“石湾娃,天下第一”的美誉。南丰古灶建于明代郑德时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燃木龙窑。400多年来代代相传,被誉为“陶瓷活化石”。2005年,佛山荣获“中国陶瓷之都”称号。

佛山是“南方红豆”粤剧的发源地。诞生了粤剧艺人的世代名——“红船子弟”,诞生了粤剧最早的戏剧组织——琼花会馆。民间组织粤剧唱“私营公司”是佛山文化的一大特色,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年一度的琼花粤剧艺术节,让佛山呈现出“红船夜泊,万人看琼花”的盛况。

佛山是“岭南医药之乡”。方正医药有400多年的历史,产品种类齐全,可分为膏、丸、散、茶、油、酒等七大类。是工匠、家庭、旅行者必备的中成药,涌现出了“黄香花”如意油、“风行”药酒、“元极林”干河茶等一批老字号名药。

佛山的铸造工业始于2000多年前。宋代佛山制造的鼎、壶、钟、塔闻名全国。到了明代,佛山的铸造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华南的冶炼中心。**战争期间,佛山铸造的大炮在抗击外敌入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佛山是珠江三角洲民间艺术的摇篮。孕育和保存了秋色、舞狮、龙舟说唱、龙舟竞渡等大量体现岭南文化精髓的民间艺术和民俗。秋天,剪纸、木刻年画、陶塑、灰雕、砖雕等传统手工艺技艺精湛,独具特色。2005年底,佛山参与申报了舞狮、粤剧、龙舟说唱、佛山木版年画、广东剪纸、石湾陶塑技艺等6个项目,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单。

佛山自古以来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自唐代以来,广东共有九位状元,佛山占了其中的五位。明清是“既有气标,又有广范的人文之地”。近代以来,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政治活动家张、戴宏慈、谭平山、何香凝、罗登贤、邓培,民族实业家陈启元、简、简玉洁,科学家詹天佑、邹,文学家吴,著名粤剧明星、马师曾,武术大师梁赞、李小龙,名医等,都能胜任工作。

近年来,围绕建设文化名城的目标,佛山推进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融合,塑造开放兼容创新的佛山文化形象,全力打造“文化名城”品牌。成功举办亚洲文化部长论坛和第七届亚洲艺术节、第六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举办广东国际音乐夏令营,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各类文化设施在全省、全国处于先进水平,多层次配套的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广东粤剧博物馆在佛山,中国美协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在顺德。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会、佛山市孔雀画廊视听电器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禅城区石湾镇街道被评为“中国魅力小镇”,三水区大旗头村、顺德区碧江社区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佛山旅游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佛山祖庙、西樵山、南风古灶、清晖园、皂屏风山、南国桃源、陈村花卉世界、三水荷花世界被评为“佛山新八景”。其中,集古陶瓷、木雕、铸造、建筑艺术于一体的佛山祖庙,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殿堂”;西樵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南粤两大名山”的美誉。顺德清晖园和佛山梁园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高明是佛山最高峰;陈村花卉世界是中国南方最大的花卉生产交易基地和花卉文化主题公园。三水世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品种资源最丰富的荷花生态园。还有李东华、康有为故居、宝林寺、芦苞祠堂、黄飞鸿纪念馆、李小龙纪念馆等,让游客领略独特的岭南文化。目前,佛山以历史文化、南方武术、商务会展、工业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美食、美化家园为主题的特色旅游方兴未艾。

佛山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是珠三角的“美食之乡”。佛山是粤菜的发源地之一,素有“食在广东,师在佛山”的美誉。佛山一直以丰富的民间菜谱、众多的餐馆酒楼、高超的烹饪技艺而享誉海内外。2004年,顺德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国厨师之乡”。为弘扬佛山美食文化,十一五期间每年举办的“佛山美食节”已成为集美食、旅游、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盛大旅游节。

4、汉口镇

长江与汉水交汇处有一座非常重要的城市,就是——武汉,湖北省省会,华中地区最大的大都市;但是武汉形成统一的行政区划时间还不长。很长一段时间,这里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

在明清时期,这三个地方甚至不在一个地级行政区内。以清朝为例。清代武昌县属武昌府,是武昌府的郭芙县。汉阳郡属汉阳府,汉阳府隶属郭县,汉口也曾属汉阳府管辖。

直到近代北伐军攻克武汉三镇,国民政府才于1927年元旦将武昌、汉阳、汉口作为“京兆区”,统称武汉,正式将首都从广州迁至武汉。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将三镇合并为一个行政区划。

那么,武汉的核心在哪里?“武汉三镇”的范围确实不好说,就是今天武汉的七个中心城区,武汉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在武昌(现在的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中国,近代武汉工业的发源地,在汉阳(今汉阳区);金融、贸易、外汇中心和主要交通枢纽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