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重庆工业化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新城区工业提升门哪里有

新城区工业提升门哪里有

来源:行业新闻 / 时间: 2025-05-06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新城区工业提升门哪里有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江苏靖江在哪里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基本概况

靖江,位于江苏省中部苏中平原的最南端,是上海都市圈的组成部分。面积673平方公里,辖12个镇,人口66.5万人。在长江“龙头”、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带动下,靖江因优越的区位条件、优厚的经济基础、优良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被越来越多的中外客商青睐和关注,成为长江“龙颈”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靖江三面环江,沿江岸线52.3公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靖江临江襟海,是长江下游重要的交通枢纽。京沪、同三、宁通高速公路和新长铁路均在靖江交汇,上海、南京等中国东部重要的国际航空港距靖江仅一个半小时左右行程。靖江在中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中显现出愈益重要的作用。

靖江是国务院最早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93年和2001年两度被评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1995年进入全国首批80家小康县(市)行列。靖江工业发展较早,基础较好,目前已形成了机电及汽车配件、医药及精细化工、纺织服装、船舶修造四大支柱产业,并将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高新技术领域作为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靖江,是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发展的城市。1993年被评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和“全国明星县(市)”,2001年进入中国最发达100县(市)行列,列第65位。

靖江,是开放开发意识超前的城市。靖江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地区并加入苏锡常火炬带,成为上海浦东开发区和苏锡常火炬带向苏北辐射、延伸的重要“桥头堡”。

靖江,是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明显的城市。全市形成了机电及汽车配件、医药及精细化工、纺织服装、船舶修造等主要工业门类,并将“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高新技术领域作为未来发展方向。这里,有中国最大的维生素C生产企业、中国最大的汽车锁制造企业、中国第五大造船企业……

自然地理

[编辑本段]

靖江市地处江苏省苏中平原南端,位于北纬31°56′~3 2°08′,东经120°01′~120°33′。东南西三面临江,隔江与张家港、江阴、武进等市相望,东北至西北与如皋、泰兴两市毗连。全境系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惟有孤山耸立于该市中部。

靖江市水资源丰富,东南西三面临江。

靖江地处东亚季风盛行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具有明显的海洋性、季风性和过渡性气候特点。

靖江地处长江下游,自然条件优越,有“苏北小江南”的美誉。水资源总量约7.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以引长江水为主,计2.2亿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为发展水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长江有刀鱼、鲥鱼、鮰鱼、河豚等稀少鱼种,内河有青、草、鲤、鲫、鳊等多种鱼类。地下水源约5.1亿立方米,水质优良,八圩镇地下蕴藏的优质矿泉水,日开采量可达1200吨。矿产有煤,集中于孤山周围,已探明储量800万吨,长江内有适宜建筑用的江砂,其资源有待合理开发利用。全市土地分耕地、林园地、非耕地等,其中以耕地为主,利用率100%。稻、麦、油菜、大豆为主要农作物。野生植物、栽培植物种类繁多,粮食、蔬菜、花草、瓜果、药材丰富,另有银杏、杜仲、皂荚等珍贵稀有树木。

人口民族

[编辑本段]

靖江现有人口66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近千人,是江苏省人口最密的地区之一。

三国·吴赤乌元年(238年)之前,靖江是长江中的沙洲,那时还没有人迹。后来孙权的部队在此牧马,才开始有了人烟。再后来,不断有外地的农夫到此垦荒种田,并且在此定居,他们便成了靖江人的始祖。

宋代以后,靖江人口有了显著增加。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进犯中原,岳飞率军抵抗。在泰州,岳家军同金兵打了一仗,因泰州无险可守,岳飞便率部队退到泰兴口岸,而后又退到了阴沙(即马驮沙)。在这一过程中,有大批江淮难民与岳飞一同撤退,他们来到阴沙后,见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盛,便在这里安家落户。据说现在靖江的朱、刘、陈、范几个大姓人口,就是他们的后裔。

明成化七年(1471年)起,靖江有了人口的记载。这年建县,第二年立户口册,靖江共7898户、36951人。但此后的100年间,人口增长缓慢。明隆庆六年(1572年),靖江9514户、41755人,只比建县时增加1525户、4804人。又过了40年,即明万历四十一年(1612年),人口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只有9627户、33465人,比隆庆六年减少了7290人。人口减少的原因,一是水灾,二是疫病。水灾是靖江的主要自然灾害,当时靖江水利条件差,防汛排涝的能力薄弱,每逢大水,人民深受其害。例如明嘉靖元年(1522年)七月二十三日的一次大水,一下子淹死了几万人。还有明隆庆三年(1569年)六月初一日,“潮大涨,潮势如海”,淹死了一万多人。水灾过后是瘟疫,疫病一来,“死者相藉”,“死者比户”,有的整个村上的人全部死光。此外还有战乱。例如明嘉靖年间的倭寇骚扰,靖江死的人也是很多的。

清乾隆年间,靖江人口猛然增加到120214人,到清同治四年(1865年),又增加到244312人,100年间,人口增加了一倍。这有几个原因:一是清代顺治之后是“康乾盛世”,国力强盛,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有利于人口的繁衍。二是在此期间,靖江没有发生战乱,人民得到休养生息。特别是清咸丰年间,太平军进军江南,战争中江南百姓不是大批死亡就是外逃,其中有很多人逃到了靖江。也就是说,太平天国战争期间,靖江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三是明清时期,靖江沿江地区沙滩不断延涨,可耕地扩大,外地农民纷纷来此垦殖。四皇靖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不少人到靖江经商定居。所以现在的靖江人中,祖先是安徽、浙江、崇明、常州、扬中、泰兴、南京、邳县的占一定比例。

民国元年(1912年)至1949年,靖江人口又一次缓慢增长,间或还有所下降。1912年,靖江人口为334272人,1949年为371125人,三十六年中仅增加36853人。原因主要是战争连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口大量繁衍是不可能的。

解放后,靖江人口迅速增加,至1970年,已增加到544852人。人口的大量增加,既是人民生活幸福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成了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70年代后,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的比例比较科学了,1994年底,靖江人口为657192人。

经济概况

[编辑本段]

靖江国民经济快速地发展。200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4亿元,同比增长14.2%;财政收入14亿元,同口径增长38.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7亿元,同口径增长4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亿元,同比增长38.9%。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完成农业增加值8.1亿元,同比增长5.1%。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种植业、养殖业逐步向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建成各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7.8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市场化水平提高,10家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新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4个。成功防治禽流感和水稻条纹叶枯病。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粮食安全得到保障。全年粮食总产29.9万吨,同比增长16.2%;水稻单产603公斤,同比增长10.6%,跻身全省前列。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完成工业增加值53.5亿元,同比增长17.9%。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256.9亿元、销售收入206.3亿元、利税18.4亿元、利润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8%、29%、21.9%和21.7%。工业主导地位增强,集中度提高,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达到45.9%,上升2个百分点;市30强企业四大指标分别占列统工业的57.3%、60.5%、62.7%和64.5%;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8家,年销售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8家;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列统工业的21.1%。工业投入规模加大,实施1000万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104项,技改财务发生数29.1亿元,同比增长72.8%。工业用电量持续增加,同比增长26.6%。建筑业继续拓展。完成建筑施工产值51亿元、行业增加值1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3%和46%。服务业较快提升。完成服务业增加值46.8亿元,同比增长11.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1亿元,同比增长15.3%。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继续扩张,上海城、百富绅等7个重点项目相继投入运营;社区服务、中介咨询等新兴服务业持续发展;社会消费快步增长,汽车、房地产、信息服务等成为消费热点。金融保险平稳运行,年末各项存款总额132.1亿元、贷款总额6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6%和22.3%;各类保费收入3.6亿元,同比增长17.5%。

沿江开发取得突破。沿江开发格局优化,管理体制基本理顺。确立了“一区四园”开发模式,明确了各园区产业与功能定位,建立了统一管理、分级操作及开发建设与社会事务相分离的运行机制。基础设施投入加大,项目建设速度加快。积极上争用地指标,努力满足发展需求。沿江高等级公路一期工程路基全部建成,章春港路、兴业路等园区区间道路建设加快;苏源热电、污水处理厂竣工投运;苏源科技工业园1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开工建设;拆迁房屋11.8万平方米,建成农民安置房13.1万平方米。

新增进区项目68个,总投资4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投资项目6个,中油华电、南洋船舶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巧丽针织、宝骊叉车、富士通电机等项目已投产达效;开发区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1.9亿元。服务机制得到完善,联动开发深入推进。联动园区基础设施投入6亿元,吸引外来投资29亿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全市协议利用外资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9.8%和94%;新批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2个,其中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7个;自营出口2.7亿美元,同比增长35.2%,新增出口生产企业31家;完成外经营业额6400万美元,同比增长32.4%。

行政区划

[编辑本段]

靖江市位于长江下游,北倚苏北平原,南濒长江,与张家港、江阴、武进等地隔江相望,辖12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665平方公里,人口66.47万人。

Jingjiang Shi

0523

321282

214500

市人民政府驻靖城镇

2004年底辖12个镇。

靖城镇面积67.060平方千米,人口189268人。

新桥镇面积61.350平方千米,人口 58577人。

东兴镇面积35.680平方千米,人口 34247人。

八圩镇面积35.120平方千米,人口 20997人。

斜桥镇面积43.980平方千米,人口 50873人。

西来镇面积64.450平方千米,人口 69509人。

季市镇面积41.630平方千米,人口 50061人。

孤山镇面积32.970平方千米,人口 27934人。

红光镇面积40.570平方千米,人口 27601人。

生祠镇面积29.738平方千米,人口 22926人。

马桥镇面积59.740平方千米,人口 45253人。

团结镇面积29.406平方千米,人口 25751人。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靖江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建县,至今已有524年的历史。

东汉未年,这里还没有陆地,只有一片滔滔的江水,江水中突现出一座独峙的山,名叫孤山。后来由于江潮的冲刷,在孤山脚下渐渐隆起一块块沙洲。沙洲又连成片,成了陆地,对这片陆地,后来人们称之为“马驮沙”。为什么叫“马驮沙”而不叫别的名称?这个谜底,直到建县后的五十三年,即明嘉靖三年(1524年)才被揭开。

这一年,有个叫易干的靖江知县到西沙视察,走到焦山港(今东兴镇),发现一块断碑,上面隐约可见几句碑文,其中一句是:“此沙是吴大帝牧马大沙……”吴大帝即吴国国君孙权,这说明三国时期,孙权的部队曾在这里牧过马。这一发现,解决了两个大问题:第一,它证实了三国时期,这里已经有了一块不小的陆地,而且开始有了人烟;第二,弄清了这块土地为什么叫做“马驮沙”。原来靖江方言中,“牧”和“白”、“大”和“驮”都是谐音,说讹了,就把。‘牧马大沙”误成了“白马驮沙”,久而久之,便简成“马驮沙”了。由于有了“马驮沙”这一名称,其他与“马”有关的别称,也就先后出现,如马洲、骥江、骥渚、牧城等等。其中马洲和骥江,直到现在还作为靖江的别称在使用。

宋代,“马驮沙”曾改名为“阴沙”,元代又复称“马驮沙”改称“阴沙”,是因为它地处江阴之北的缘故。“马驮沙”改为“靖江”,是在明成化七年建县之时。此时马驮沙隶属江阴,由江阴知县代管。但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马驮沙的面貌已和过去大不一样:它的地域扩大了,人口增加了,经济也逐步地发展起来,这就需要有相应的行政机构来管理。更主要的是,这里地处江边,经常受到海寇的骚扰。虽有江阴管辖,但两地毕竟隔一长江,维护治安有诸多不便。鉴于以上原因,应天(南京)巡抚膝昭便上书朝廷,建议将马驮沙从江阴划出,单独设县。他提出的建县理由是,这里“居长江下游,扼江海门户,捍卫全吴,足称重镇”。其重要性虽然是从军事上讲的,但讲得很确切,很充分,因而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

新建的县叫什么名字呢?因为它具有“扼江海门户”的作用,就叫做“靖江”。“靖”是安定太平的意思;“江”是因为它濒临长江,是一座江边城邑。

靖江古称马驮沙,又名骥沙、骥江、骥渚、马洲、牧城、阴沙。三国·吴赤乌元年(238年)前成陆,赤乌二年(239年)为吴主孙权牧马大沙,属吴国毗陵典农校尉(二级政区)延陵县暨阳乡。

晋太康二年(281年),属毗陵郡暨阳县(今江阴市)。从南北朝至明初,马驮沙一地两附,南部牧马小沙隶江阴,北部牧马大沙先隶海陵,后隶泰兴。明洪武二年(1369年)全隶江阴;成化七年(1471年),都御史滕昭巡按南畿,谓马驮沙“地越大江,供赋税,服徭役,凡有事于邑者,多冒风涛,以奉期约为非便,而民数视昔有加”,且“其地属金陵下流,又抗江海门户,捍全吴屹然重镇”,而以“江海多警,扼其要冲;出产类江南,田赋税亩之入重于扬州”等因素,故奏分江阴之马驮沙。是年十一月,滕公奏本获准,为祈盼马驮沙从此河清海晏,安宁太平,成化帝同意设县,赐名靖江。

明清两朝,靖江隶常州府。1913~1927年隶苏常道。1928年隶江苏省政府;1933年隶省第八行政督察区(区署设于泰州),1934~1938年隶省第四行政督察区(区署设于南通)。1937年12月8日,日军占领靖江。1938年2月~1945年8月,靖江县伪政权隶伪省政府。1940年8月,建立靖江县抗日民主政府;11月,隶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194 1年4月,县抗日民主政府隶苏中三专区。1945年12月,隶苏皖边区一专区。1946年1月,国民党县政府隶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7年8月~1949年5月,苏皖边区一专区将泰兴县之广陵、曲霞、蒋华3个区与靖江合并建靖泰县。

1949年1月28日,靖江解放。同年5月,撤销靖泰县,恢复靖江县原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隶泰州、扬州两专署。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由扬州市代管。1993年7月14日,靖江撤县建市。1996年7月19日,地级泰州市设立,由泰州市代管迄今。

民俗风情

[编辑本段]

弦八弹靖江民间为婚庆渲染气氛的小型丝竹乐队,常用乐曲有《八段景》、《诵腔》、《浪淘沙》、《梅花三弄》等。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群众的需要,现今弦八弹在保留传统曲目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流行歌曲的演奏。

讲经元末明初传入靖江,经过民间艺人长期口头加工,至清末达到定型阶段。由于讲经具有可贵的原始性、独特的地方性和鲜明的艺术性,深受海内外专家的重视。他们称靖江讲经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腰鼓兴于解放初的群众文艺活动,后因曲艺和戏剧的普及,腰鼓活动逐渐沉寂。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尤其是中老年人将其作为娱乐健身活动。如今靖江的腰鼓队遍及各个社区,不仅阵容强大,而且演技高超,成为群众文化艺术的一大亮点。

孤山泥狗子靖江传统民间工艺品,已有数百年历史。该工艺品由孤山风化的岩粉烧制而成,中空,首腹部有孔,可吹出蛐蛐之声,是儿童喜爱的玩具。除了制成泥狗,还可制成鸡、猪、老虎等动物形状。

孤山庙会靖江历史上曾是多庙之县,凡是大庙均有庙会。孤山寺历史悠久,名闻遐迩,每年三月初三的庙会更是规模宏大。是日,庙里的僧侣举行佛事,善男信女朝山进香,而山下则有数以万计的群众从事各种贸易活动,其场面十分壮观。

小狮子舞极富靖江特色的民间舞蹈。其特点是舞狮人模拟小狮子的各种姿态,一边腾挪扑逗,一边变换队形,将小狮子威武、健壮、憨厚、活泼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该舞蹈曾多次在省内比赛中获奖。图为排练现场。

荡湖船普及全国的民间舞蹈,但靖江的荡湖船自有特色。外地荡湖船为“船娘”、“艄公”2人配档,而靖江荡湖船多为“艄公”、“船婆”、“撑兄”、“船娘”4人配档,并有乐队、伴唱队伴唱。

打莲湘新世纪靖江再度兴起的民间舞蹈。舞蹈者一边敲击莲湘,一边表演各种舞蹈动作,在清脆而有节奏的响声中不断变换队形。舞蹈者可以自舞自唱,也可由合唱队伴唱。

秧歌舞靖江秧歌舞兴于解放初,后被更具表演性的民族舞和现代舞所取代。20世纪末,在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潮中,群众性的秧歌舞再度兴起。现今的秧歌舞既有传统特色,又融入了民族舞和现代舞的表演技巧,令人耳目—新。

龙灯舞靖江的龙灯舞富有特色,龙头、龙尾、龙珠制作都很讲究。表演时,随着锣鼓的伴奏,舞龙者耍出“二龙戏珠”、“金龙盘柱”、“叠罗汉”、“撬荷花”等各种招式,将龙的动态和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屋脊艺术靖江房屋建筑的一大特色。匠人运用“堆灰”和“瓦花”工艺,在屋脊上制成“喜鹊登梅”、“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麒麟送子”等各种图案,使屋脊富丽堂皇、美不胜收。靖江的屋脊艺术早为民俗学家所重视,有些专家学者还对此作了专门研究,并有文章在报刊发表。

唱凤凰流行于靖江农村的民间艺术。其道具是一只纸扎的造型优美、色彩斑斓的凤凰。凤凰是传说中的吉祥之乌,所以唱凤凰的艺人,大都在春节期间去各村各户演唱,以表示对主家的良好祝愿。唱词有的是先编后唱,也有的是现编现唱,并用锣鼓伴奏,渲染节日的喜庆气氛。

基础设施

[编辑本段]

靖江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2004年,规划体系逐步健全。成立了市规划管理委员会,设置了市规划局;高起点编制城市概念规划、园区分区规划、9号地块详规等9项规划;新城区概念规划面向国际招标,中标方案已修编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提速。重点项目快步推进,9号地块全面动拆,渔婆南路拆迁安置工程启动。城市交通体系逐步形成,江安路、骥阳路等7条“丁字路”、“断头路”改造竣工,开发区“8路4桥”建成使用,天妃宫桥拓宽改造已完成基础工程浇筑;新汽车站如期竣工,新长铁路靖江站开通运行。电力、通信设施建设加快,虹桥、八圩等7个输变电工程顺利实施,新增电话用户4.3万户。城市水环境得到改善,疏浚驳砌真武河、城区横港西段等12条城区河道,新建提排站3座;建设污水收集系统,铺设污水管网5300米。实施横港中段、人民中路等一批绿化景点项目,新增城市绿地5.5万平方米。城市管理得到加强。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抓手,着力整治城市秩序、环境卫生,市容市貌明显改观。落实环卫长效管理,健全“分级负责、划块包干”的管理机制,新建一批环卫设施;集中治理交通违章,完善交通、地名标识;加大市场整合力度,商店、摊点经营行为逐步规范;拆除违章建筑114起,面积2.1万平方米。强化城区烟尘、噪音控制和水体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城市经营迈出新步。与江阴阳光集团达成协议,联合开发建设滨江新城区;严格城市土地使用权公开竞价出让,出让土地22宗、224.9亩,成交价1.4亿元;市行政中心顺利搬迁过渡,促进了原地块连片开发。小城镇建设加快,集镇建设投入8.2亿元,新增道路38.8万平方米、商品房18.9万平方米。

靖江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长江之畔的一科璀璨的明珠.

靖江美食

1.靖江肉脯。当之无愧,第一名。实在太有名了,不想多说。有好几种牌子,最好吃、最贵的当数“双鱼”,是靖江人的保留项目,第一品牌,有单盒装和礼盒装两种。传说苏州、上海人也只认“双鱼”。由于技术外泄,导致现在市场上的肉脯种类很多。吃白粥的时候,加以碎的肉脯佐餐,实在逍遥至极。

2.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鱼。刀鱼也太有名了,而且价格不斐,不说也罢。鲥鱼已经绝种,也不提。河鱼,现在市面上的几乎都是养殖的,毒性小,肉质尚可。河鱼剧毒,吃的时候要厨师当面先尝,没事后才能动筷,但当年吃野生的时候,还是有人中毒,该鱼毒是神经麻痹,效果快,死亡率高。内脏血液和卵巢一般深埋的说。但由于味道鲜美,便有“拼死食河豚”一说。总之,“长江三鲜”已名存实亡。

3.蟹黄汤包:太太太太太有名了。用靖江当地的说法:出了靖江,所有的汤包都是对汤包的亵渎。在南京中山路,中山大厦旁本来有一家,但不知什么原因,拆了。偶曾经有幸见过汤包的做法:皮要上等。蟹黄、蟹肉+肉汤煮成琼脂状,冷却后用皮裹住,要不留缝隙,否则在蒸的时候会露馅。吃汤包有句口决:轻轻提、快快移、先开窗、后吸汤。加以醋和姜丝,上乘美味,今年过年的时候我还吃了哦,顺便说一下,最有名的是鸿运饭店的汤包。传说乾隆当年吃的时候把汤包当作包子吃,结果被滚烫的汤汁烫伤了龙嘴,但还是流连忘返。

4.籼子粥。比以上的要普及。。在这种季节,小的时候,坐着小板凳在院子里乘凉喝粥,加一个冒油的咸鸭蛋,无比惬意。ps:籼子粥不加碱的是白色,只有加碱的才会红。碱较多了会涩,而且很红,不好看。靖江有句土话:“籼子粥灌灌,养的像罐罐”。

5.老汁鸡。又一平民食品。老汁的秘方是特配的,偶不懂的说。靖江季市镇的最有名。

6.季市大炉饼季市的大炉饼远近闻名,现在只有在季市街上的邮政局门口的老杨大炉饼最好最香最好吃。

7.酵(靖江话读gao)烧饼。偶很喜欢。大如脸盆,飞碟状,褐色,有芝麻,有嚼头。

8.马桥馄饨。馄饨馅很讲究,以猪肉青菜、韭菜和菠菜馅为主,基本每个馄饨里都有一只淡水虾,可不是虾米哦,味道鲜美,馄饨皮很薄,加葱、盐、味精、少许酱油和胡椒粉做汤,最好有猪板油,极品。因最早出自马桥镇,而得名马桥馄饨,现已风靡靖江,走向全省。

9.红烧蹄膀。各地有各地的烧法。偶们家讲究文火炖,甜而不腻,又一极品。

10.手擀面。又是一个有嚼头食品。对于不爱吃面的偶来说,此面面子够大。据说鱼婆桥附

近有家面店口碑很好。

11.团。通俗讲,就是糯米粉包馅,鸡蛋那么大,煮法同馄饨,逢年过节必备。有芝麻馅,

肉馅、豆沙、还有菜的,比之宁波汤圆一个字:香。

12.蟛虮。也就是腿毛多,个体小的螃蟹。一般不食的说。河边、江边俯拾皆是,偶们小时

候拿蟛虮的螯拿来炸,烧法同龙虾,肉嫩赛螃蟹,难得的美食,也只有童年有吧。

12.竹笋。靖江曾经是竹器之乡,竹笋嫩的时候,用脚一踹就倒,回来炖咸肉。

本地靠江,水产很多,鮰鱼、鲈鱼,各地都有。

不吃饺子,没见过米线什么的。

早餐以粥、豆浆、豆花、油条(现炸的,要脆)、蒸饭、煎饼、包子(靖江管包子叫馒头

)、烧饼、实心馒头(就是不加馅的馒头)

中餐主食一般是饭。

晚餐多种,不赘述。

清淡,色香味俱全,不甜,不腻

13.金波酒。金波酒为靖江百年传统名酒,靖江三宝之一。精心选用党参、当归、五味子、红山枝、杜仲等三十六味名贵中药,以传统秘方精制,常饮延年益寿、驻颜健体。自清同治年间从宫廷传入靖江民间以来,声名远扬。

张家港城市旅游香山旅游风景区位于张家港市西陲南沙镇境内,西接锡澄高速公路、江阴长江大桥和江阴市区,北靠国际贸易商港张家港港和全国唯一的内河港型保税区张家港保税区的张杨路,与长江边的长山、巫山相对,南傍东横河,与稷山相望。东距张家港市区15公里,交通便捷,全山占地面积4.3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为1 36.6米。山体呈菱形状,由大、小香山组成,为全市之冠。北坡险峻,南坡平缓,顶部开阔,素有江南名山之誉。清康熙《江阴县志》中赞:“香山突出平壤,高峻磅礴,甲于他山。”

山上长有成片的马尾松、水杉、毛竹,山坡栽有桃、梨果园,品种多样的野生药材遍及全山。树木覆盖率达87%,山草覆盖率为100%。香山,因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遣美人上山采香而得名。自然风光秀丽,人文资源丰富,加上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历来吸引文人墨客来此观光赏游,宋代诗人苏东坡游香山时曾为梅花堂题匾额;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多次登上香山,为这里的山、水风光留下了诗词、赋文,他在《游小香山梅花堂序》中赞叹曰:“千年迹冷荒丘,一旦香生群玉,不特花香、境香、梦亦香,可谓不负此山矣!”

香山有广为人知的“十八景”:钓鱼台、采香径、梅花堂、洗砚池、石虎门、圣过潭、观音殿、荷花茶厅、圆寂塔、听松吟、桃花涧、圣清池、毗陵井、巫山夜雨、天台石、归云洞、烽火墩、藏军洞。然岁月流逝,沧桑巨变,传说中的大部分景点已荡然无存。

1993年开始经市镇两级政府的努力,已有一大批景点建成并对外开放,其中有傲立孤峰,纵览长江、码头、保税区的望江亭;有怪石丛生、山势险峻的老虎嘴;有繁花似锦、香草满坡、相传吴王夫差偕美人步行上山的采香径;有徐霞客称为“九天风雨、三峡波涛、观斯尽矣”的桃花涧,还有圣过潭、滴血岩、仙牛背、听松吟等一批天然景区。著名书法家沈鹏、沙曼翁等20多人为景点题名或书写诗文。

1995年,投资6000万元、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的大型寺庙——香山寺建成。该寺坐落在香山主峰,由古朴、典雅、富有气派的庙宇群组成。寺内塑一尊高1.5米、净重1.5吨的玉佛及由台北佛佗教育基金会会长徐业鸿赠送的《大藏经》一部计1718卷。1999年10月,香山寺素斋馆落成开业,成为全市首家素斋馆。

自古以来,香山就是有名的风景旅游胜地,“香山十八景”名闻遐迩,有大禹王、姜尚;吴王夫差、西施、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元代张士诚、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清代皇帝乾隆等一批极具价值的人文资源,有藏军洞、烽火台等军事文化遗址,有佛教、道教、天主教等宗教活动场所。它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在苏南众山中独领风骚。尤其登高远眺,长江美景和张家港全景尽揽眼底,极目天舒,令人进入一番别有风味的意境。南沙还拥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一具有八千年历史的东山村古遗址,是著名的文学、音乐、教育家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的诞生地。

近年来,随着不断加大对香山旅游风景区基础建设的投入,交通卫生、通讯、电力等设施配套齐全,逐步形成了以香山旅游风景区为品牌,商贸、旅游、服务、房地产联动发展的新格局。随着全市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加快旅游景点建设开发已成为全市三产经济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香山旅游风景区开发已列入全市旅游整体规划重点项目之一。

桃花涧

位于香山北麓。清乾隆《江阴县志》载:“香山左岗有涧数十丈,夹涧绯桃四植,名桃花涧。”涧从上至下,纵贯青龙岗,全长约800多米。涧水源头出自山顶泉眼,常年不涸,现为中峰之巅的天然湖泊鹿女湖。从峰巅俯视桃花涧全景,整条山涧蜿蜒曲折,影影绰绰,掩映在浓绿覆盖之中;涧左右两侧的几道龙岗逶迤磅礴,向下汇聚到桃花涧山口交汇之处,山随溪转,宛如一朵盛开的桃花。当年徐霞客曾三次游览桃花涧,两次月下,一次雨中。春雨中的桃花涧,气势磅礴,犹如三峡波涛。从桃花涧山口东行数十步,有一山洞,名桃花涧。此洞原是人防工事,现已对游人开放,洞高约2米,深200余米,沿壁光滑湿润,缝隙处有泉珠滴落,铿然有声。同桃花涧一岗之隔的香山南麓,也有一条长长的山涧,名叫南桃花涧。此涧紧靠听松吟,与小香山梅花堂遥遥相对。此涧虽比不上北涧怪石林立、激流飞瀑的壮观景象,但终年碧泉流淌,洁寒甘美,夹涧草深林密,鸟语松吟,景致极为幽雅。

采香径

位于香山东南麓,清乾隆《江阴县志》载:“由麓而上,曲蹬盘行,攀萝扪石,足底云生,相传吴王尝遣美人采香其上(山有马蹄香,杜衡是也),曰采香径。”全径沿山由东南向西北曲折蜿蜒长约五华里,几乎横贯了整个香山。径宽一般为三尺左右,两旁青松挺立,修篁夹道,奇花竞艳丽,异草飘香,景色秀丽迷人,令人目不暇接。步行在采香径上,小石林、听松吟、香山寺、圣过潭等景点一一欣赏于目,难怪当年西施来到这里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以至流连忘返。采香径自然就吸引了众多游客,并由此留下许多吟咏采香径的诗文。诸如:“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香径寒花落,飞泉曲涧分”等。

听松吟

位于香山南山坡上,放眼望去,百亩山地上满坡松林,千株万株,蔚然成海,气势极为壮观。风来时,一枝动百枝摇,莽莽林海松涛涌动,巨浪翻卷,竞摇成一个巨大的音乐场。民国年间,中国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回故乡省亲,也专门游览听松吟,而后激发了创作灵感,其二胡独奏曲《空山鸟语》情愫一脉,不知倾倒了多少听众,成为百世绝唱。听松吟曾遭受历史浩劫,解放后,人民政府倡导植树造林,经过数十年努力,香山重披绿装,听松吟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圣过潭

又名舜过潭,传说古时大禹治水东南途经香山少憩,取泉水解渴,觉泉水清澈味醇,遂解佩剑拓成潭,故名舜过潭。位于香山顶峰中部。潭大体呈圆形,直径约2米,四周皆由山石围成,看上去就仿佛是一口大井一般。此潭下有泉眼,所以水甚清澈,常年不涸。潭中长有无屁股螺蛳,成为香山一奇。

藏军洞

位于香山主峰老虎背之巅的东侧,有一石板盖顶的洞口,约80厘米见方,这就是香山著名古迹——藏军洞。据史料记载,香山藏军洞最早大约建于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王阖闾称霸于诸侯,攻越伐楚,大动干戈,出于攻防战术需要,即在长江之滨的香山、长山一带挖建了许多藏军洞。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香山西北坡的藏军洞发现大量具有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的几何纹陶器和红陶器,证实了这一历史记载。据考证,藏军洞为坑道式A字型结构,上窄下宽,两壁皆用块石垒彻而成,内高5—10米,底部南北之间宽4—5米,东西之向呈隧道形,进深25米。香山藏军洞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每3座藏军洞编成一组,成品字形排列,较为规则,共有9组,且每组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这是其它地方藏军洞所没有的;二是洞内隧道走向与山势走向平行,士兵从左右进出,不从前后进出,而其它地方洞内隧道则大都与山势走向呈垂直状态;三是别的山上的藏军洞一般都构筑在半山腰,唯有香山藏军洞高居山峰之巅,成居高临下之势;四是香山藏军洞在“江南长城”中距离长江最近,这可能与香山历来被视作江海门户的重要战略位置有关。香山藏军洞经适当加工整理后,现已恢复当初建造时的模样与摆设,并对外开放。

梅花堂

原坐落在小香山竹林深处,初建于宋代。相传苏东坡晚年仕途失意,因江阴友人葛氏邀请,曾数度来梅花堂怡情养生,并题书梅花堂匾额。堂后洗砚池,因东坡洗砚而得名。由于紧靠大小香山间的石虎门古战场,梅花堂一度遭到战火破坏。明朝末年,爱山成癖的徐应霞(徐霞客之兄)重建梅花堂,并在山上广植梅竹。清风明月之夜,徐霞客兄弟觞咏为乐,共赏良辰美景。徐霞客没有忘情于这段有意义的生活经历,特写下5首诗歌并1篇长序,以作纪念。随着时光流逝,到五十年代后期,梅花堂和洗砚池均已湮没,四周梅花亦渐渐稀少。近年来,市镇两级政府采取措施开发香山旅游资源,梅花堂和洗砚池列入旅游发展规划中。新的梅花堂是5间仿古建筑,正堂题额集东坡手笔,堂内展有坡翁和徐霞客的书画诗文,让旅游人们从观光中受到华夏文明的熏陶。

南沙十八景

临近张家港港口的南沙乡,由于山多景胜,早在明代前就有“香山八景”之说。清圣祖康熙、高宗乾隆以后,又相继增补十景,称“南沙十八景”。这里原有梅花堂一座。从香山湾翻山而上,便是“采香径”。采香径从香山西北坡起至东南麓止,长约5里,相传是春秋吴王夫差偕西施及嫔妃玩乐的地方,建育“采香禅院”作行宫。

目前,采香径下段已被开山采石所截断,上段路还在。山上杂树丛生,乌鸣林荫,峰回路转,景色宜人。香山,有大香山与小香山之分。在两山衔接处,陡似峭壁,形成石门。因远看似一猛虎张口守隘,故有“石虎门”之称。这里四面环山,原来两山接岗不分,后因军事需要,官府命百姓凿山开路长达50余米,形成石门。这里形势险要,呈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现经人工修筑,已可通行汽车。在香山附近,有长山,凤凰山、镇山等山,如众星拱月,煞是中看,而且山山都育藏军洞(又名将军洞)。在这些山上,要数长山顶上藏军洞最多。最大的藏军洞可容兵千余,洞内有灶间、会议室、贮藏室、兵器库等,向来有“江甫长城”之称!出江阴东门,可远远望见筑在凤凰山最高峰的烽火合。台周围十丈见方,高百米,烽火台又名烽火墩,最初建于春秋期间。大香山原名桃花山。相传春秋时期,山上桃树漫山遍野,如云霞灿烂。岗西有一大涧,涧顶有一泉口,终年喷水不断。每当桃花盛开的季节,花瓣飘落溪中,随水飘流,大有"落英缤纷”的诗情画意。藏军洞、烽火台、桃花涧等古迹尚存,被列为张家港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2月以后,甫沙众多小山坡上,陆续发现4座古墓葬,其中汉墓一座,宋墓三匹。墓葬位于长山东麓,距地面约15米左右。出土汉墓中有神兽铜镜、陶罐等文物。3座汉辜中有磁州窖彩釉陶壶,两对双耳环的越容瓷瓶兽足瓷香炉、瓷碗、双纽带柄铜镜、小方铜镜、八花形铭文铜镜等文物。据记载:磁州窖出自河北,越窖出自浙江,铭文铜镜出自广东。以上文物的出士充分表明,在`2000多年前,南沙乡长山一带,北临长江,交通方便,居民聚集,商品流通,是南北交通线上的重镇!这些闪烁着古文化光彩的文物,被埋没了千年,几乎被人遗忘,近年来,因张家港对世界开放,南沙十八景又重放光彩,为新兴的海港围上了一串古色古香的“珍珠古项链”。

香山寺

坐落于香山东南之巅,约建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江南七十二大寺之一,历史上有“佛门圣地”之称。历史的沧桑,原寺早已湮没。1993年3月,经张家港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址重建。1995年9月正式登记,并开放佛教活动场所。第一期工程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于1994年底建成,江南一流名刹已初具规模。山门建在香山老虎背中腰海拔125米的山坡上。山门上方的“香山寺”匾额由全国政协副主席赵仆初手书。从山门向上攀登,跨过45级花岗岩台阶,就进入飞檐斗角、威严肃穆的天王殿。再向上拾级登攀,就是规模宏伟、气势非凡的大雄宝殿。这是一座双层楼阁式的大型建筑。殿东西长21米,南北宽13.8米,背高15.5米,建筑面积282平方米。黄墙、红窗、雕梁画栋,造型格式依照苏州市灵岩寺的大雄宝殿。大殿规模在江南一带可称首屈一指。香山寺总体规划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总投资6000万元。第一期工程完成后,至2002年继续建造七级宝塔1座及达摩殿、观音殿、藏经殿、僧房等配殿。寺内设东、西两花园,园内建有放生池、假山带、功德亭等。为方便信徒、游人和观光者,还建有佛光山庄、素斋馆、宿舍楼等。寺内干净整洁,绿树成荫。天王殿、大雄宝殿前后左右种有各种树木、草坪,四季鲜花怒放,环境宜人。各殿堂层层叠叠,从各方向看均煞是雄伟。该寺占地约10亩,小巧玲珑,烧香拜佛者及旅游者逐年增加。现有出家僧人7名,负责人是法禅。香山寺以名山名刹之名屹立于祖国江南的寺庙之林,成为镶嵌在香山之巅的一颗永放光华的明珠。

香山陵

坐落在香山东麓,占地2.6公顷,1992年清明节前竣工落成。陵园面向正方,三面环山,翠竹抱碑。陵园的正面,竖立着高8.7米、宽15.4米的石碑坊,坊顶刻有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题写的“香山陵”匾额。中有1座长20米、宽8米的拱形三孔桥,气贯长虹,名“贯虹桥”,桥的两侧矗立着两座群雕,一座是“沙洲农民暴动纪念标志”,一座是烈士群雕。在烈士群雕两侧建有260平方米的革命烈士纪念馆,馆内陈列着革命烈士名录、事迹介绍、照片和部分实物。园陵正中是一座高19.28米,宽1.8米,顶呈矩形的烈士纪念碑,碑身正面刻有原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碑前有900平方米的吊唁台,由4000多块金山石铺筑而成。碑后建有烈士墓和忠骨存放室。

暨阳湖生态园

暨阳湖生态园区位于张家港市的南城区,规划总面积为4.41平方公里,其中暨阳湖水面面积约为0.7平方公里。2000年利用修建沿江高速公路集中取土的机会,开挖了人工湖---取名暨阳湖。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改善生态环境,利用人工湖,环湖造景造势,开发暨阳湖生态化园区。

2002年暨阳湖生态园区的总体规划采取国际化招标,后由美国HILL景观公司中标设计。园区总体功能定位是: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利用生态技术,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建成集休闲、娱乐、度假和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

2003年上半年,经过经心的筹备和规划设计,暨阳湖生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启动。与此同时,征地、拆迁、安置、绿化、安置房建设等工作也都同步实施、立体推进。目前,整个生态园区1.56平方公里中心景观区已初步形成,园区基本框架已经拉开。主要完成了暨阳湖湖体工程并蓄水3.6米,完成两条主要道路(暨阳湖大道和湖滨大道可施工段)、暨阳湖大桥、湿地大桥及假日广场上道路、桥梁等基础建设;完成60亩野生岛建设及绿化,完成百米音乐喷泉、沙滩栈桥、假日广场60万平方米绿化等景观工程;完成假日公园度假区、湖滨高档住宅区两块土地的拍卖,并将于2005年逐步启动住宅小区的。同时配套建设的两个安置小区也已基本建成,完成安置房建设近45万平方米,已入住安置百姓1330套。目前,整个暨阳湖生态园区的各项建设已全面启动,生态湿地、水体循环、中心休闲娱乐项目及高档住宅区等工程都在按原计划有序推进,2008年已经把这个生态园建设完成。

梁丰生态园

梁丰生态园位于东二环路西侧、沙洲东路南侧,面积1200亩,总投资3亿元。工程于2004年9月28日开工建设,于2006年5月1日建成开放。公园设计以人为本,以生态理念为指导,运用生态环保的技术手段,通过绿化、水系、园林小品创造出生动的自然环境,形成一个集休闲、观光、健身、娱乐、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具有现代园林特色和城市文化氛围的综合性城市公园。

公园以乡土树种为主,注重品种的多样性,突出“植物公园”理念,建设形成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共种植植物达1400多个品种,种植各类乔木11000余株,其中大乔木1025棵。建有松园、竹园、梅园、蔷薇园、百果园、玉兰园、盆景园(牡丹园)、槭树园、樱花园、桂花园、热带植物园、水生植物园等12个专类园,还建有游客中心,餐厅、茶室、小木屋、亲水栈道、水陆游乐设施等各类游憩服务设施。

梁丰生态园富有文化历史内涵。梁代太平元年(公元556年),在暨阳之墟建立梁丰县,县治杨舍镇。公园取名“梁丰”二字为国土广阔,物产丰饶之祥意。园内桥梁古朴与现代并存,形式多样,以杨舍城堡历史为背景而冠以名称,其中尤以青龙古桥重建而引以自豪。公园主岛为梁洲,刘海、高明、浮山、登瀛等四岛环绕周围,寓意我市未来一城四区的行政规划布局。

梁丰生态园景观丰富。园内山水相依,河流四面环通,园路纵横交错,地势此起彼伏,亭台楼轩相望,曲径幽深,溪流潺潺,林木旺盛,花草繁多。凡景点名称均以石刻,并有诗词、简文相辅,以文会友,自得其乐。

广州没做错什么,只要大家长一句话的事,给政策支持就行。

比如分点金融的事业给广州,当年邓爷爷那个圈,有了深交所;上海金融中心地位全国第一,北京地位无可动摇……

南沙自贸区的惠企税收减免政策比起深圳前海差远了……

只有做生意,商贸优势的广州,唯有继续负重前行……

广州最大的问题是城市规划缺乏整体性和科学性。整体性主要是把老城区与新城区区分开来,从全国范围讲,广州的老城区保护还是搞得较好的,要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继续搞,下决心折掉一批二十米以上的高楼,使老城区的视野更加舒坦,老广州的特色更加浓厚。新城区的房子可以更高更密一点,显得更气派更现代化一些!科学性主要是广州的主打产业到底是什么?广州在中国的定位与特色在哪里?其中有的是国家考虑的,有的是广州自己考虑好了然后向国家争取的。如很多央企的总部设在广州的不多。可能仅南方电网等几家,广东省著名民企的总部设在广州的也不多,比如华为就设在深圳,格力还在中山,广卅的总部经济就是一块短板,而原来著名的广交会无论在宣传上,还是在国家实际地位上己开始边缘化?

广州本来是广东的老大,无论城市人口还是城市用地规模都远超深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配套、市政交通设施都比深圳发达。这几年反而被深圳反超,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广州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呢?

最大的问题就是广州没有做好这个老大。

主要表现在城市的发展和产业规划布局同周边城市都处于竞争状态,协调发展不够。本来佛山是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调优化布局能支撑广州金融文化商业中心城市的地位,但是现状是产业、房地产等都处于竞争状态,使得广州的房价也不高。最好的例子就是深圳华为工厂搬到东莞,但总部和生活居住在深圳。发展南沙新区,追求大而全,没有同周边配套协调发展,缺乏周边如顺德中山工业城市的产业支撑,生活区不像生活区,工业区不像工业区,城市景观水平不高,同深圳前海后海发展相比差距越来越大。高铁机场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建设只考虑广州市自己的利用,缺乏珠三角甚至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比如高铁沿线都在周边城市,中心总站在广州,使得广州周边工厂、村民住房和房地产开发楼盘、铁路高架桥、高速公路混杂。可以说广州除了珠江新城以外其他地方城市面貌都不是很好。

广州的用地规模远大过深圳,但是人才进入广州的门槛比深圳更高。

广州有三个问题:1、原有优势商贸产业没有积极推动升级,即得利益关系复杂,没有不断加持引领中国商贸前沿的竞争力,没有抢先发展进口贸易市场(被上海抢了“中国进口商品交易会”),对世界商贸的影响力也逐步下降。2、没有定位好高新产业、高新工业和高新服务业目标,地盘越来越大,新兴产业却没有集中优势去开发定位,东一榔头西一棒锤,各区县也都各抢各的机会,没有城市整体规划专项攻坚的竞争力。城市规划天天讲,执行方面却是停在纸面文件上的多。不少大好发展商机被其它城市抢了先。 3、广州的领导层面创新领导能力不够,主要领导顾及太多(下面盘根错节,上面支持不够),调整频繁也影响政策执行效果。感觉广州的领头羊比不上上海、深圳的领头羊。给广州的建议:1、强力推动升级现有商贸产业,内贸、出口、进口一起抓,产业集中规划梳理,加快项目优胜劣汰,加强产业配套服务和支持,做精、做强、做新,抢回中国商贸第一,争取引领世界商贸。2、尽快调整土地产业发展方向,已有资源合理利用,新拓地产资源重点用于城市产业规划升级,不再以住房地产为重心。加快便捷交通建设,疏导居住人流、商贸人流、产业人流,充分利用广州市地盘大、可利用地盘多的优势,给新兴产业进场开辟发展空间。3、加强人才吸纳政策,建议对中专以上人才无条件入户,对大学以上人才给予入户分级福利待遇。产业升级开拓必须要有充分的各层次人才保障,没有人才,再好的产业政策也执行不好。4、寻求中央、广东更多发展政策支持,提升市、区领导的创新领导能力建设,稳定领导强化对城市规划的执行,把握好发展方向,持续用力、争取落地、开花结果。总而言之,广州没有多少硬伤制约发展,关键在于领导力、创新力、执行力上要大提升,才能超越深圳,追上北京、上海。

广州很好,千年商都,但走错了几次:

1.产业布局的问题。传统产业外贸,汽车工业,服装等都很发达,但金融被深圳交易所占了期货和黄金、离岸人民币等都没落地;互联网没抓住头部,带动不起产业人才;传统日化差点走上海错路、新能源没没争过特斯拉,头部企业总部经济也有流失。

2.广州商贸底蕴够厚,高校人才也够,很适合工作生活,有烟火气不急不躁,太淡定;深圳抓用地调整产业布局,产业虹吸人才青春劳动力,有点用力过猛;省府配合的好是非常好的双子星周期替换增长。

3.广州财政交税太多,政府又藏富于民。

既然广州是微信的诞生地,微信是在广州这块土壤成长和发展起来的。

继续强化智能应用这个引擎,使广州更便民,利民,亲民。使广州吸引创新人才,持续不断散发朝气能量。

广州作为千年商都,身上既有荣光也有包袱。最近20年来广州的发展也不算差,主要问题还是发展得不够深圳等新兴城市快。究其原因,主要的还是历史包袱比较重,步子迈不开。下面就谈广州过去20年发展上存在的几个问题,因为是想到就说,所以顺序上并没有先后之分。

一,广州给我最重要的感受就是旧利益集团太庞大了,这导致广州在过去20年一直主要在维护旧城区的利益,而对外围郊区基本上就是属于不上心的状态。地铁方面,过去这20年广州的地铁密集线路主要都是集中在老城区,虽然说现在广州已经是区区通地铁,每个区都有一条地铁线路到达,但是在郊区地铁的便利性也并不怎么好,一是线路密集度比较少,二是换乘不便利,三是老城区地铁太密集了,不是很必要【老城区的公交线路也非常发达】。老城区在旧改拆迁方面成本非常的高,在老城区继续搞城建,这其实并不划算,不紧推高了老城区的房价,也加剧了人口聚集在老城,加剧拥堵。在教育和医疗方面,好的资源也都是堆积在老城区,而像黄埔这些高速发展的新区,过去这些年,好的学校和医院都很稀缺,新的建设也非常缓慢,密度也不够。由于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资源仍然聚集在老城区,而达不到人口向新城区疏散,做大蛋糕的目的,所以广州经济发展的量自然也不会很大。

二,广州是有心想发展多个经济功能区的。但过去这些年,每当提出新区建设的时候,总有一些嘲讽的声音说是摊大饼,这些短视愚蠢的观点多多少少影响了一些决策,导致的上面问题一的出现。要知道广州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一线城市发展多个经济中心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处开花不如多点开花。希望在接下来这5年里,广州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还有南沙科学城可以按照既定目标顺利发展,给广州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动能。按照广州一区三城十三节点的发展路线,广州未来经济是充满希望的,关键就是能够按目标去落实,而不是一直被困在老城区里吃老本。

三,广州的面积是深圳的三倍多,深圳是多中心发展的典型城市案例,广州完全有机会也发展成为多中心城市。希望IAB和NEM的新经济力量在广州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还有南沙科学城得到迅速发展。当然前提都是需要在这三个新区里加大投入交通教育和医疗资源,加大人才人口的导入,让产业迅速发展起来,让新区城市生活迅速成熟起来。这就差不多等于是再造三个新广州的效果了。

最后还是要强调:广州的市域面积非常的广大,老城区只占了广州非常非常小的一点面积,不足以辐射广州广大的行政区域,加快建设多中心的发展,对整个广州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新城区的建设需要一点时间的积累,需要政府持续的给新城区导入产业,教育,医疗等资源,这些都做到后新的城区才能够成熟起来,那时就是广州经济全面丰收的时刻了。

【继续补充】刚才看了其他几条回答,其中有人提出广州的规划不行,认为广州没有协调跟佛山的发展问题。这一点我是不认同的。我认为广佛同城其实对广州是一种拖累。事实上在过去是20年里,广州为广佛同城付出了太多(修桥修路修地铁),而佛山又为广佛同城做出了什么贡献呢?自己想想(不断建楼卖地吸血广州人才和资金)?我爱广州和佛山,我希望两个城市都发展的好,但见过太多1+1小于2的案例,所以我是希望广州佛山一起竞争发展,而不是现在搞的所谓广佛同城。广州自己的市域内有大把有待开发的地方,过去20年往西边发展,其实耽误了广州自己市内的发展。而佛山也有点因为广佛同城而不思进取,一心只想靠近广州卖地建楼【佛山市域内也有大把有待开发的地方】。所以广佛同城实施20年,你看效果就是两个都发展的不怎么样【广州相比深圳,佛山相比东莞对比下】。广州的工业值相比佛山并没有太大的优势,所以往那边发展,其实广州是反而被佛山给虹吸了。再强调下,不想引起地域之争,我同时爱广州和佛山,我更愿意看到这两个城市一起竞争发展,共同进步。

深圳经济超广州,以我井底之眼观之,主要两点。

第一,深交所,股市经济,你做实业的,还不如股市涨个泡,交易的虚拟经济,可以压倒多少实体经济?

第二地产开发,深圳房价平均值绝对比广州高,一堆砖头水泥推高的市值,又有多少实体经比拟?

以上两点,都是我的粗想,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广州和深圳的实体店铺,出口产品价值。

和深圳之间的定位与区隔存在不清晰,需加速梳理与明确。

广州和深圳最好的关系是竞合,因为历史的原因,广州和深圳缺乏一个协同一致的目标,导致内耗频频,尤其是深圳的区域影响力、交通屡受制约,这一点在民间的反应上更是突岀。

粤港澳大湾区的推行,目标对标世界一流大湾,诸如纽约、旧金山、东京等,并明确了深圳的核心引擎地位,兼其本身金融、科创、经济实力以及海洋中心城市的海域优势,这就从客观方面很明确了与广州之间的发展序列规划。

广州若能从全局来对自己进行取舍,发挥自己强项,那最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目前已经可喜的看到,无论是深中还是深珠,深圳的枢纽作用日益显著,这可以与广州并驾齐驱,从而强强联手,崛起世界一流大湾之列。

广州有着大大少少为数不少的专业市场并且散落在市区内各个角落,这些专业市场曾为广州的GDP发挥过贡献,但又为城市的消防、交通、环境带来不少问题。在目前互联网经济不断冲击下,政府如何借势结合城建从新布局,进行整合转型升级做好顶层设计,利用好广州的国家交通枢纽地位,既有航运港口、又有高铁,既是南部重要空港,又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路网,联合周边珠三角的佛山、东莞的制造业优势,保留自身千年商都的名号,让商贸业继续发挥作用成为广州重要的名片大有可为。

相关产品